含预制裂隙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45
【图文】:
通过考虑损伤阈值,主要在于回答损伤是什么时刻发生(赵衡,2011)。对损伤阈值的修改,可通过图2-1 展现。(2)裂隙分布函数的修改Weibull 分布函数虽在岩石损伤本构模型中应用较多,但其并不是唯一有效的分布函数,包括正态分布函数、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也可用于建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Li et al., 2012)。(3)微元屈服度量准则的修改这种修改主要体现在对式(2-4)的修改。最简单情形,可直接设mF = ε ε(这里将mε 理解为屈服应变),这是最简单同时也是很有效的一种处理手段。但实际中,一些研究者出于其他多种考虑,引入了一些屈服准则来度量 F 的变化(曹文贵 等,2012)。为写作简洁,对于第(3)条,本文正文中涉及较少。但在后续的附录 A 中,给出了基于多种不同屈服准则度量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
(a) 式(2-5a) (b) 式(2-5b)图 2-2 岩块损伤分布云图2.3.1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确定方法应用广义胡克定律、Lemaitre 应变等价性假设,并假设损伤各向同性(D1=D2=D3),则岩石损伤本构方程可写为:1 1 1 2 3σ = E (1 D)ε +ν (σ + σ)(2-6)为便于下文的推导,将式(2-6)直接改写为:1 1σ = E (1 D)ε(2-7)式中:1 2 3σ = σ ν (σ + σ)。在给出本节的模型前,首先介绍两种常用的损伤演化函数:其一为式(2-3)(此处为便于讨论,直接令式(2-3)中1F = ε);其二为Mazars 演化函数,可表示为(周辉 等,2016):
3-3 岩体受压状态下摩擦裂隙滑动模型应力作用下的摩擦裂纹模型中,求得2 211 1 212 1 2cos sin0.5( )sin2rrσ σ α σ ατ σ σ α = + = 应力为:2 1 2 1 2)sin2 ( cos sinc σ α τ μ σ α + σ 学,由effτ 诱导的Ⅱ型裂纹平均张开2eff11a (1 v)bEπ τ = 长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科;刘淑敏;魏建平;王洪磊;彭明;;冲击破坏条件下煤的强度型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分析[J];煤炭学报;2016年12期
2 孙志超;于琦;杨军;;基于连续损伤本构模型台阶爆破振动数值模拟研究[J];兵工学报;2016年S2期
3 李忠友;刘元雪;高干;杜炜;;岩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重庆建筑;2008年08期
4 赵纪生,陶夏新;多孔介质的细观损伤本构模型[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高路彬,程庆国;一种新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铁道科学;1989年02期
6 李波波;任崇鸿;杨康;李建华;许江;;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损伤本构模型及参数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年06期
7 徐银花;徐小丽;;高温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8 杜修力;黄景琦;金浏;赵密;;岩石三维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9 莫忧;曾宇声;李健;徐珂;郭子红;;单轴加载状态下岩石多参数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10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平扬;郑少河;白世伟;;考虑渗透压力的裂隙岩体断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李忠友;刘元雪;周建廷;王培勇;周家伍;;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的各向同性损伤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庆斌;王光纶;张楚汉;;考虑围压影响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周钟;王肖钧;刘文韬;;岩石的一种损伤本构模型及本构参数的实验拟合[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5 齐虎;李云贵;喻员林;;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数值算法及工程应用[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6 余志武;单智;;混凝土随机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新进展[A];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7年
7 陈静芬;李源波;;基于率相关弹性-粘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复合材料渐进失效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8 徐辉;张光永;王靖涛;;黏土不排水条件下的应力路径损伤本构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兑关锁;沈珠江;;土体损伤本构模型理论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薛云亮;林峰;李庶林;;岩石不同围压压缩试验与损伤本构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杰;板金属成形微态损伤本构模型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2 万玲;岩石类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3 赵永强;污染对水泥土影响的力学试验及其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4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吉宏;综合考虑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及破坏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6 刘昌明;基于细观力学的耐火材料损伤本构模型开发与实现[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军;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数值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孙传猛;煤岩图像处理及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刘Z拇
本文编号:2762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6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