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侧冷热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互联网 分布式能源 非工业生产建筑 冷热负荷 能源负荷预测模型 Energy Plus
【摘要】:发展能源互联网系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用户侧负荷预测是能源互联网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基础。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非工业生产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据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将影响建筑负荷的因素分为运行属性和自有属性两类,以运行属性参数为基准,自有属性参数为修正,依据主元解耦方法,建立了典型建筑冷热负荷计算快速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快速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能源互联网系统用户侧的能量管理、调节和输配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分布式能源 非工业生产建筑 冷热负荷 能源负荷预测模型 Energy Plus
【分类号】:TU831.2;TP393.4
【正文快照】: 0引言能源互联网系统吸纳了大量的分布式能量采集和储存装置,综合了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等环节,满足系统内的电、冷、热、气等各种能量需求,高效利用了各种品位的能源,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兼容,降低能源的系统风险。为实现能源互联网系统需求和供应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查亚兵;张涛;谭树人;黄卓;王文广;;关于能源互联网的认识与思考[J];国防科技;2012年05期
2 陈友明,周娟,王盛卫;基于系统辨识的多层墙体z-传递函数计算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江亿;我国建筑耗能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暖通空调;2005年05期
4 张士杰,李宇红,叶大均;燃机热电冷联供自备电站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0期
5 冯志兵;金红光;;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与蓄能变工况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6 周孝信;鲁宗相;刘应梅;陈树勇;;中国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和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凌;孙克飞;;安徽邮电大厦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管理[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2 贾磊;王磊;张秀平;戴琳;;夏热冬冷地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及改进分析[J];安徽建筑;2010年04期
3 许淑惠;严颖;王哲斌;彭军;;水泵并联选型及节能运行相关问题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文理健;;小议既有住宅二次装修的节能改造方法[J];重庆建筑;2009年09期
5 黄u&;王文勇;;三菱M701F型燃机阀门校验方法及故障分析与处理[J];电力建设;2009年11期
6 张爱舟;李江荣;;燃气轮机发电厂小岛运行阶段燃料切换的实现[J];电力建设;2010年07期
7 陈亮;;燃气轮发电机组继电保护配置[J];电力建设;2012年04期
8 魏加项;苏保强;纪洪;刘小鹰;;北京市建筑节能及地源热泵的推广前景[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年01期
9 郭力;许东;王成山;王守相;;冷电联供分布式供能系统能量优化管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9期
10 梁彩华;张小松;蒋峗昱;李秀伟;;一种新型的空调系统空气处理方法及其节能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德林;冯廷龙;唐宏伟;陶金;李刚;;建筑物能效跟踪、控制、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介鹏飞;李德英;;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华敏;李永安;;基于环路拓展的集中供热系统的原理与应用[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朝振;吴燎兰;山宏刚;李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上网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白建波;张宇;芮玮玮;杨江金;张菁燕;吴海军;;苏南地区老小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集成技术体系及能耗评估[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端木琳;李震;舒海文;蒋爽;朱颖心;;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环境评价研究[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永安;常静;戎卫国;刘学来;;山东省采暖空调度日数及其分布特征[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亓玉栋;;循环水泵选择设计中相关问题的分析[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常静;李永安;刘学亭;;采暖散热器房间室内温度场分布研究[A];2006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格力杯”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根;玻璃幕墙安全性能评估及其面板失效检测技术[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0年
2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辉;低能耗建筑主动动态复合围护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于靖华;基于EETP指标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经济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赵晓艳;保温砌模钢筋混凝土网格框架节能结构体系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卢艳华;流致薄膜振动强化新风余热回收[D];天津大学;2010年
7 穆振英;SCPC集热器及其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叶凌;城市地下空间热能综合利用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刘挺;热虹吸管热回收装置传热特性及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李楠;夏热冬冷地区人员行为对住宅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玉栋;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博;大型热电厂间接连接供暖系统对新型墙体节能建筑供暖能耗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迟光亮;基于TRNSYS的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仿真器的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马海泉;城阳区旧村改造项目建筑节能工程风险管理[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党开春;唐山市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臻;华北地区绿色住宅建筑储能及其经济性分析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朱新华;基于工质R134a的冷水机组换热器结构分析及系统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申德艳;预制沟槽供暖地板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9 吴建坤;土壤源热泵垂直U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的模拟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李善可;太阳能—水源热泵辅助供暖系统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士鸣;蓄能技术新概念——制冷/制热潜能储存技术[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3年01期
2 张步涵;曾杰;毛承雄;王云玲;;串并联型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4期
3 于慎航;孙莹;牛晓娜;赵传辉;;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源互联网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5期
4 张文亮;丘明;来小康;;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年07期
5 刘文焯;汤涌;万磊;宋新立;;大电网特高压直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J];电网技术;2008年22期
6 康重庆;陈启鑫;夏清;;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J];电网技术;2009年02期
7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沈杰;;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年08期
8 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杨旭升;;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年13期
9 胡学浩;;智能电网——未来电网的发展态势[J];电网技术;2009年14期
10 汤涌;;交直流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和建模研究新进展[J];电网技术;2009年1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寄平;;建筑物冷热负荷计算方法国内外发展情况[J];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1979年03期
2 姜再柱;王金墩;王海涛;;建筑冷热负荷有关计算参数选用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4期
3 苏华,苏芬仙,田胜元;二维Bin方法与一维Bin方法比较[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1年05期
4 李昕;;气象学参数是确定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冷/热负荷的必要依据[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9期
5 卢纪富;张莉红;魏新利;;气候变化对建筑冷热负荷需求的影响——以瑞士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16期
6 王恩堂,孙宏元;三个供能方案的一次能耗及经济性比较[J];制冷;1996年01期
7 韦雪松;;地源热泵系统在住宅小区会所中的综合应用[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9年02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玮;郑忠海;付林;狄洪发;;利用DeST分析建筑冷热负荷指标[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2 鲍谦;张旭;王松庆;刘俊;;冷热负荷不平衡的地埋管系统换热特性数值模拟[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锐;建筑图形识别系统研究与开发及在冷热负荷计算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高冬;冷热源一体机在冷热负荷同时存在时的运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年
3 欧科敏;区域建筑群冷热负荷预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4 曹馨雅;地源热泵系统冷热负荷不平衡对土壤温度的影响[D];东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2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7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