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百年——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谱系建构
本文关键词:回首百年——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谱系建构
【摘要】:聚焦20世纪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从量化实证分析的独特视角出发,基于学术文献的数字化统计,以信息熵理论等分析方法,对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审视,并建构谱系模型。本文总结了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谱系所具有的三点规律:体系结构的协同化规律,表现为由多流派向统一学术平台转变;传播形态的高熵传播规律,表现为由个体传播、树状传播向网络状传播转变;时空演变的人文板块规律,表现为学者个人的语言、迁徒等人文因素超越空间要素成为影响流派传播的主要力量。城市空间形态理论谱系的发展历程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缩影,为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系,其结论可为今后规划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 城市空间形态 谱系 量化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100,512781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42014Y10002)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ZZ13_0128)
【分类号】:TU984.113
【正文快照】: 1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是对城市建筑实体与公共空间根本问题的研究,也是对城市复杂形态现象的研究。它发轫于19世纪末的人文地理学在此之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走过了一个有着深刻变化而又纷繁复杂的世纪。风生于地,起于青萍,回望百年,难掩感慨。与20世纪快速城市化风云相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俐俐;储金龙;顾康康;;安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及其优化对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欧阳勇锋,张延龙,蒋颖;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3 郑皓;;网络通信时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变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4 易增林;李本新;肖高铭;余伟平;;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中的作用[J];测绘通报;2008年02期
5 赵彬彬;邓敏;李光强;张红;;基于城市形态学原理的面状地物层次索引方法[J];测绘学报;2010年04期
6 戴宾;;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及其建构[J];财经科学;2011年12期
7 刘海龙;;台州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8 李伟;;城市形态转换中的生态配置优化——以成都10大环城郊野公园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9 段炼;刘玉龙;;城市用地形态的理论建构及方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10 杨立国;向清成;刘小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内部形态测度中的应用——以怀化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国正;;古城形态及其文化景观研究的意义与综合性特征——永州古城形态演变及其历史文化景观研究[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林小如;黄亚平;姜珊;;汉阳历史文化风貌区再生中保护策略[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熊忻恺;;历史文化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余伟平;;空间句法在城市形态分析中的应用[A];华东地区第十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姚圣;唐怡;;英国Conzen城市形态学派理论研究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白立敏;方飞;;线性交通沿线区域发展形态模式的探索——以长双公路沿线区域发展形态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颖;田银生;魏开;;康泽恩城市形态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思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3年
9 周庆;王彩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理论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10 张健;;山水自然地貌对传统城市街道格局影响的形态学实证分析——以广州北京路中山路起义路高第街围合的历史片区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彬彬;多尺度矢量地图空间目标匹配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苑思楠;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定量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6 陈瑛;特大城市CBD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D];东南大学;2003年
8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方少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生产要素配置[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月;资源型组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彭飞;昆明近代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朱俊逸;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周冰;快速城市化时期潍坊城市用地扩展及其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5 李立;大遗址对西安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颖异;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地区的城市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拜盖宇;广州市北京路地区城市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饶晖;基于类型学和符号学的苏州古城新建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李哲嵩;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要素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10 李春辉;水网地区小城镇空间格局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怀特汉德;宋峰;邓洁;;城市形态区域化与城镇历史景观[J];中国园林;2010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华,张立民,马赤宇,孙成仁,张茂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重塑[J];小城镇建设;2004年10期
2 蒋涤非;双尺度城市营造——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1期
3 张成币;;试论肇庆市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J];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韩林飞;俞剑光;;发展中的莫斯科——从文化视角看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4期
5 周毅刚;;明清佛山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6年08期
6 阴新明;;阳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
7 王金江;戴淑虹;;济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影响要素分析[J];规划师;2007年S1期
8 樊家龙;;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芜湖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6期
9 张金生;郭立伟;;大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10 苏静;;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以山东潍坊市为例[J];重庆建筑;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宽;殷效彩;王仁刚;;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优化机制——以青岛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卢思佳;;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蒋涤非;;双尺度城市营造——现代城市空间形态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4 陈群元;尹长林;;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合理模式特征与构建[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5 宋聚生;盛洁;;点、线、面城市空间形态划分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谢广靖;;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回顾、问题与对策[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黄军林;邓凌云;张鸿辉;陈健;;城市空间形态的句法构成成因机制变迁研究——以株洲市历届总规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煌;;汨罗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驱动机制研究[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9 黄军林;邓凌云;张鸿辉;;城市空间形态的句法构成成因机制变迁研究——以株洲市历届总规为例[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群元;喻定权;邓凌云;;长沙城市空间形态动态预测系统研究初探——兼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化与信息化[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英;城市空间形态维度的复杂循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弦;基于空间句法的襄阳市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郐艳丽;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广东;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长林;长沙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8 李炎;清代南阳“梅花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纪武;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郭韬;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对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芹;湘潭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陆涵;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湖泊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阳丹;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道路交通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玉龙;义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彭慧蕴;浪漫主义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探[D];重庆大学;2012年
6 王雯;芜湖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7 崔海婕;山水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年
8 李雪姣;高速公路对沿线小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9 张雯;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10 石珊珊;区域视角下咸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9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59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