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某市傍河水源地供水量的衰减与恢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5:39

  本文关键词:某市傍河水源地供水量的衰减与恢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傍河水源地 数值模型 取水段厚度 激化补给


【摘要】:饮用水源地的水量和水质保障是供水安全的两大问题。本文依托导师承担的地下水专项评价项目,对某水源地的供水量衰减和恢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资料调研和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构建了水源地均衡区的概念模型,通过补给、排泄因子分析及水均衡计算,确定了2001年(水源地取水初期)、2014年(水源地近期取水)均衡期各类补给、排泄水量比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内地下水供水能力衰减的主控因子,据此提出了恢复水源地供水能力的对策与措施,并采用数值模拟法对水量恢复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最终通过综合比选,确定了较优的恢复方案。本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明确了研究区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构建了水源地均衡区的概念模型,确定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各均衡期内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等。(2)基于水均衡分析,确定了研究区水源地地下水的补给因子及排泄因子,其中,补给因子包括大气降雨入渗补给、沟渠入渗补给、灌溉入渗补给、上游含水层侧向补给及河流激化补给,排泄因子包括人工开采排泄及潜水蒸发排泄。利用水均衡法计算得到2001年、2014年各因子补、排水量贡献值,并据此数据判断出导致水源地供水能力衰减的主控因子。(3)针对导致研究区水源地供水能力衰减的主控因子,提出包括增加取水段厚度及恢复河流激化补给能力的水源地供水能力恢复方案,并就各取水段厚度下及各河流抬升高程下的供水能力恢复程度做出了定量研究。(4)就上述两种恢复供水能力的方案,从潜水水量恢复程度、工程造价及供水水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选,确定恢复河流激化补给能力的方案较优,并就该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本研究不仅对保障该市的饮用水供水安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类似傍河水源地的饮用水供水能力恢复亦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傍河水源地 数值模型 取水段厚度 激化补给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91.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前言11-16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2.1 地下水水源地类型及傍河水源地研究现状11-12
  • 1.2.2 地下水水位下降及由此引发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研究现状12-13
  • 1.2.3 地下水水位下降及其恢复措施研究现状13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13-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第2章 研究区地理及地质情况16-25
  • 2.1 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环境16-17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16
  • 2.1.2 地形地貌16
  • 2.1.3 气象水文16-17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17-18
  • 2.2.1 地层岩性17
  • 2.2.2 地质构造17-18
  •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18-25
  • 2.3.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19-20
  •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20
  • 2.3.3 水文地质实验成果统计20-21
  • 2.3.4 研究区水源地现状21-25
  • 第3章 研究区水源地补给来源及动态变化分析研究25-42
  • 3.1 均衡要素及均衡期确定25
  • 3.2 均衡区划定25-27
  • 3.3 均衡区水量衡算27-37
  • 3.3.1 地下水补给量衡算27-32
  • 3.3.2 地下水排泄量衡算32-33
  • 3.3.3 均衡区地下水主要补/排方式及水位下降主控因子分析33-37
  • 3.4 水均衡法计算结果的模型验证37-42
  • 3.4.1 模型软件介绍37-38
  • 3.4.2 概念模型38-40
  • 3.4.3 渗流场模拟结果及校验40-42
  • 第4章 水源地供水能力恢复措施研究42-72
  • 4.1 增加供水井取水段厚度42-53
  • 4.1.1 方案原理42-43
  • 4.1.2 研究方法43
  • 4.1.3 不同取水段厚度下供水量恢复程度研究43-53
  • 4.1.4 研究成果总结53
  • 4.2 恢复河流激化补给能力53-69
  • 4.2.1 方案原理53-54
  • 4.2.2 研究方法54
  • 4.2.3 抬升南河水位对水源地供水能力恢复程度研究54-58
  • 4.2.4 抬升邮江河水位对水源地供水能力恢复程度研究58-63
  • 4.2.5 同步抬升南河、(?)江河水位对水源地供水能力恢复程度研究63-68
  • 4.2.6 研究成果总结68-69
  • 4.3 恢复水源地供水能力方案比选69-72
  • 结论72-74
  • 致谢74-75
  • 参考文献75-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玉玺;孙兆阳;郑城春;;莱州市饮用水源地现状及保护对策[J];山东水利;2006年04期

2 张文锦;唐德善;;我国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与管理研究[J];人民黄河;2009年08期

3 郑永胜;最大效果测度值法在最佳水源地选择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1994年04期

4 韩珠敏;关于福州市西区水源地保护的建议[J];福建建设科技;2001年04期

5 吕振霖;;严格管理 严格保护 确保全省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J];江苏水利;2007年08期

6 袁中宝;李伦亮;;城市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的规划途径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8年02期

7 胡尊乐;潘杰;;溧阳市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研究[J];江苏水利;2011年03期

8 张利;常程;郝亮凤;;滕州市荆泉水源地保护实践与思考[J];山东水利;2012年01期

9 王占峰;王建华;;保定市饮用水源地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J];水文;2012年03期

10 余兵;;福州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J];能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晓锶;林卫东;唐艳葵;;广西饮用水源地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史燕群;马景;;水库型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模式探究——以淄博市石马水库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建青;;西宁市地下水环境现状与水源地保护建议[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卫河;;东风水库水源地问题及对策初探[A];饮水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刘培斌;;北京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研究[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嘉毅;;上海市水源安全保障战略[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7 黄永;唐玲;;水源地应急期识别标志及确定方法[A];山东水利学会第八届优秀学术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哲;张启权;曹惠娟;方长风;;溧水县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对策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湖泊健康与水生态修复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顾玉亮;;北支盐水入侵与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建设问题[A];上海市饮用水水源地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治军;刘春艳;孙思淼;吕雅洁;;哈尔滨市应急后备水源分析和评价[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原建猛;太原定期监测四大水源地附近污企[N];发展导报;2006年

2 本刊记者 张继勇;我省取缔百余家水源地排污企业[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3 馨扬;王勇:呼吁加强水源地管理[N];人民代表报;2007年

4 窦贤;兰州有望建四个后备战略水源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记者 王远洋;我市水源地缺水问题有望解决[N];蚌埠日报;2008年

6 杨涛利;新疆乌拉泊水源地保护项目启动[N];中国环境报;2009年

7 杨安丽 徐梦然;大连环保水务打破块块管理[N];中国环境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郭本玉 通讯员 杨朝顺;市人大代表调研我市水源地保护情况[N];淄博日报;2009年

9 记者 马基随;研究我市水源地保护工作[N];商丘日报;2010年

10 实习记者 杨迁伟;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保障城镇供水安全[N];安康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迟;某市傍河水源地供水量的衰减与恢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袁中宝;合肥市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3 王丽红;城市饮用水地下水水源地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崔培荣;诸城市政府保护饮用水源地的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沈永玲;庄河市水源地保护与水源地城镇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孟祥东;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源地安全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7 周世超;基于利益均衡的太河水库水源地保护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杨峰;北京市村镇分散水源地保护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李燕;徐州市张集水源地地下水数值模拟及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刘蕊;铜黄高速公路对铜川水源地的影响及环保方案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14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14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4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