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理念和建筑学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国高校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更加多样;建筑学的教学则提倡采用开放互动的教与学方式,教与学的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当中,老师授课通常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进行,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这样讨论式、交往式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观点、想法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更能够激发创作灵感,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天赋。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建筑系馆封闭、单一的空间形式在一定程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交往需要。关于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校教育理念及建筑学教学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作者对国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建筑系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国外几所高校的建筑系馆进行了资料搜集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一些特征及我国高校建筑系馆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出高校建筑系馆设计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实施要点和设计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我国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实例给予验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首先解释了研究的背景,指出在当今高校建筑学教育观念下对于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需求,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是对交往空间的理论阐述以及对高校建筑系馆中交往活动的分析概括,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指导;第三、四、五章是全文的核心章节,通过对高校建筑系馆实例调研,对比分析得出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实施的要点、设计原则、以及设计优化策略。第六章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馆改造中交往空间的优化实例对前文提出的策略进行了论证。在论文的最后归纳了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为今后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建筑系馆 交往空间 设计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当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12-13
- 1.1.2 提倡“开放互动”的建筑学教学方式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14-16
- 1.3.1 国外相关研究14-15
- 1.3.2 国内相关研究15-16
- 1.4 研究内容16
- 1.5 研究方法16-17
- 1.6 技术路线17-18
- 第二章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认知分析18-28
- 2.1 交往与交往空间18-20
- 2.1.1 交往的定义18
- 2.1.2 交往的功能18-19
- 2.1.3 交往活动的类型19
- 2.1.4 交往空间的定义19-20
- 2.1.5 交往空间的特点20
- 2.2 高校建筑系馆内部空间的基本组成20-22
- 2.3 高校建筑系馆中的交往活动分析22-26
- 2.3.1 高校建筑系馆中的交往需求22-23
- 2.3.2 高校建筑系馆中存在的交往行为方式23-24
- 2.3.3 高校建筑系馆中交往空间的特点24-26
- 2.3.4 高校建筑系馆中交往空间的层次26
- 2.4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实例对比分析28-67
- 3.1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调研实例研究28-52
- 3.1.1 调研目的28
- 3.1.2 调研案例的选取28
- 3.1.3 调研方法28
- 3.1.4 调研案例分析28-52
- 3.2 国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实例研究52-57
- 3.2.1 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GSD)52-54
- 3.2.2 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系馆54-56
- 3.2.3 邦德大学建筑系馆56-57
- 3.3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对比分析57-63
- 3.3.1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功能布置对比分析57-59
- 3.3.2 国内外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组织方式对比分析59-63
- 3.4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中存在的问题63-66
- 3.4.1 交往空间缺少特色63-64
- 3.4.2 交往空间形式功能单一64
- 3.4.3 交往空间中缺少设施64-65
- 3.4.4 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65-66
- 3.5 本章小结66-67
- 第四章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影响因素、实施要点和设计原则67-76
- 4.1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主要影响因素67-72
- 4.1.1 人的影响67-70
- 4.1.2 建筑学教育理念的影响70-72
- 4.2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实施要点72-73
- 4.2.1 形成空间,留出空间72
- 4.2.2 注意剩余空间的利用72-73
- 4.3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原则73-75
- 4.3.1 整体性原则73
- 4.3.2 可识别性原则73
- 4.3.3 人性化原则73-74
- 4.3.4 开放性原则74
- 4.3.5 多层次性原则74-75
- 4.4 本章小结75-76
- 第五章 高校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的设计优化策略76-112
- 5.1 交往空间功能的多元复合设计76-80
- 5.1.1 交往空间整体功能多元化76-77
- 5.1.2 交往空间功能复合化77-80
- 5.2 交往空间的多层次组合设计80-83
- 5.2.1 交往空间的分隔与渗透80-83
- 5.2.2 交往空间的穿插结合83
- 5.3 交往空间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83-92
- 5.3.1 注重空间界面色彩与质感搭配84-88
- 5.3.2 营造良好的植物水体景观环境88-89
- 5.3.3 增加有艺术性的小品和细节设计89-90
- 5.3.4 增加家具设施90-92
- 5.4 交往空间节点优化92-111
- 5.4.1 门厅空间92-96
- 5.4.2 走廊空间96-99
- 5.4.3 楼梯空间99-102
- 5.4.4 庭院空间102-105
- 5.4.5 中庭、边庭空间105-107
- 5.4.6 底层架空空间107-109
- 5.4.7 屋顶平台109-111
- 5.5 本章小结111-112
- 第六章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优化实例112-124
- 6.1 项目背景112
- 6.2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现状及问题112-116
- 6.2.1 建筑系馆概况112
- 6.2.2 交往空间现状112-114
- 6.2.3 现状问题小结114-116
- 6.3 建筑系馆交往空间优化设计116-123
- 6.3.1 交往空间功能优化116-117
- 6.3.2 交往空间的多层次组合117-119
- 6.3.3 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119-120
- 6.3.4 交往空间节点的优化120-123
- 6.4 本章小结123-124
- 结论与展望124-126
- 参考文献126-128
- 附录 1128-129
- 附录 2129-133
- 附录 3133-13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34-135
- 致谢135-136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1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韬;李迪;;高校校园公共交往空间调查与分析[J];北方园艺;2008年06期
2 倪明;李朝霞;;浅议学校交往空间的塑造[J];山西建筑;2010年14期
3 陶锋;包伊玲;;传统交往空间构建浅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刘薏;;浅谈大学校园中交往空间的塑造——以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为例[J];江苏建筑;2011年03期
5 周博;范悦;陆伟;李铁丽;王洪羿;李乐茹;;中日机构式养老院交往空间形态比较探讨[J];建筑学报;2011年S2期
6 程立诺;;农村新旧交往空间对比分析[J];山西建筑;2012年05期
7 袁明霞;;高校校园优质交往空间构建初探[J];山西建筑;2012年20期
8 赵立志;洪再生;严红红;刘彦君;李宇;;关于营造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1期
9 李文莉;;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调查与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马素明 ,蔡波;社区交往空间的创造[J];室内设计;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慧;钱才云;;居住建筑群体中交往空间的创造[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尚立;;跋[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高巍;刘锐;;浅议住宅中的交往空间[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4 赵舰;;对居住区中交往空间的几点思考[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叶云;彭阳陵;;鄂东南自然村落交往空间调查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李静华;交往空间营造“健康”氛围[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2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谢浩;建立交往空间 改善邻里关系[N];中华建筑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胡晨;健康住宅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彬彬;创新科技园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4 胡玉佳;信息时代社区交往空间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5 吴毅;城市社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郑亦乔;热带住区的老年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方迪;基于气候适应性目标的珠三角地区文化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超;视障学校的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唐玉威;基于交通流线的城市综合体立体化交往空间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刘冀京;适应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建筑系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7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4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