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福建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浅析

发布时间:2016-10-13 15:10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浅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络财富?经济纵横

Intemet fortune?Economic aspect

福建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浅析

魏张斌,林裕宏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2)

【摘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近三十年来我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为我省正确处理好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财政收入;经济增长;海西

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要体现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

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一方表二反映了2000—2008年福建省税收

面财政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来取得收入,经总额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表二可知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财政收入会随着国内自2000年起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财政重均达到了80%以上,我省的税收收入占收入规模有了保证,对于保证经济增长、据了财政收入的重要位置。

政府职能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收入规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或该地区一定时期的GDP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了,企业生产效益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了,上缴的税收自然也就增多了,财政收入规模也随之扩大。

图一 拉弗曲线

表一显示了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地运用“拉弗曲线”来分析税收对经济区财政收入和福建省财政总收入,地区生增长的作用。图一的“拉弗曲线”中横轴产总值和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代表“GDP或税收收入”,纵轴代表“税率由表一可知近几年来福州、厦门、泉州三市或负税”。由表可知,当税率为零或100%占福建省九地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时,不会有税收收入,当税率由0向C逐渐60%,表明了我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福增加时,税收收入不断增加,不过增加的州、厦门、泉州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趋势放缓。当税率增加至拐点C点时,税他地区,从而决定了福州、厦门、泉州三收收入达到最大。当税率由C向B逐渐增加市的财政收入多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福时,随着税率的提高,税收收入反而下降。州、厦门、泉州三市的财政收入占福建省九“拉弗曲线”表明,当税率在0—C范围内地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接近或超过70%,高时,GDP会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增加;当税率于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在C—B范围内时,GDP会随着税率的增加而值的比重,表明了略高的财政收入规模对减少。也就是说税率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于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的范围内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会阻碍第二,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对经济增经济的发展。因为财政收入主要是由税收长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政府可支配收构成,所以财政收入规模也应该控制在合入增加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从理的范围内,只有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才而增强了以财政为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职能对经济产生能动作用。

能,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二、福建省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力的增强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的现状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投入,从而由图二“福建省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值和财政总收入”,可知自1978年开始我发展。因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省财政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很稳因此财政收入对于经济增长的反作用,主

定,除个别年份外两者的增长趋势基本一

表一 福州、厦门、泉州三市地区财政收入和福建省财政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2002—2008)20042005200620072008三市地区生产总值/福建地区生产总值63.04%62.57%62.65%62.49%61.77%三市地区财政收入/福建财政总收入

69.41%

71.36%

71.39%

71.39%

70.37%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4—2008年数据整理计算可得

表二 福建省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和税收总额的关系GeneralBudgetaryRevenueofLocalGovernment

年份一般预算收入(万元)税收总额(万元)

税收总额/一般预算收入(%)

20002341061192908582.40%20012742846236630586.27%20022728867234011585.75%20033047095251767882.63%20043335230270496381.10%20054326003357201682.57%20065411707449288683.02%20076994577594023684.93%2008

83340327044526

84.53%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2000—2008年数据整理计算可得

86

致,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年鉴1978—2008年数据整理绘图可得

三、福建省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1.选择变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经济增长可以用GDP来表示。本文以福建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解释变量,以财政总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福建省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数据来源。本文的原始数据福建省财政总收入和GDP均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局统计年鉴,时间区间为1978—2008,模型中的变量是通过对原始数据加工计算取得的。

3.根据经济理论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①根据经济理论建立经济模型Ln(REV)=a+bln(GDP)+μ(1)

其中Ln(REV)代表对财政收入取自然对数,a,b代表线性回归系数,ln(GDP)代表对地区生产总值取自然对数,μ(1)为回归残差,以此模型来分析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

②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估计结果为

Ln(REV)=-1.76+0.94ln(GDP)(-11.01)(41.44)

R2=0.983R'2=0.982F=1717.742D.W.=0.28③模型检验

因为R2=0.983,R,2=0.982所以样本回归对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高;当显著性水平a=0.05时,F统计值为1717.742远远大于临界值F(1,29)=4.18,方程总体显著性好;a和b的t检验值均大于t0.025(29)=2.05,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性;此时D.W.∈(0,dl)dl=1.36范围内说明模型存在较大程度的一阶正相关。

④模型修正

运用广义差分法消除自相关,Eviews显示广义最小二乘回归结果为Ln(REV)=-0.48+1.14ln(GDP)

(-5.67)(15.32)

R2=0.893R'2=0.889D.W.=1.83⑤进一步建模检验

虽然修正后D.W.∈(du,4-du)du=1.5,模型不存在自相关。但是R2和(下转第88页)

网络财富?经济纵横

Intemet fortune?Economic aspect

观税收负担率应为23%左右。由表三可知,中国人均GDP平均值约2800美元,平均宏观税收负担率为19.48%<23%,安徽人均GDP平均值在750~2000美元之间,平均宏观税收负担率为13.98%,也小于最优宏观税收负担率,这说明安徽省的宏观税收负担并不重。

(2)一些学者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黄鹏(2001)在《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一文中,从社会产品价值的构成出发,对合理宏观税收负担进行相对科学的定量分析。通过对1993~1999年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的分析,我国的合理宏观税负应为17.9%,上限为22.9%。这与马拴友(2002)从投资最大化角度定量分析得出的最优宏观税负结果也是吻合的。马拴友在《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一书中,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使投资最大化的最优宏观税负是19%,考虑误差因素,宏观税负最高不应超过23%。

因此单纯就经济增长论宏观税负,根据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的最优宏观税负应是18%~3%之间。而目前我国的总体税负为19.48%,目前的宏观税负较为适宜,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安徽省的总体税负约为13.98%,尽管安徽省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税负可能偏低。

表三 全国和安徽省的人均GDP(2005~2009)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

中国人均GDP(元)

1405316165195242269825124

安徽人均GDP(元)

867010055120451448516391

观税收负担率带来了困难,而且这也不利于对这部分收入的管理,容易造成腐败问题。如今我国早已加入WTO,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我们更应该把预算外、制度外的收入纳入预算内。

(二)改进税收征管

由于现实中税收的实际征收率永远不会达到100%,因此设计税制时要考虑实际征收率。根据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实际征收率平均为90%,中等发达国家为8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到50%。税务征管是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不够严格,漏洞较多,造成我国税收流失问题严重,这一问题我省也不例外。我们要逐步改善税收环境,依法治税、规范管理措施的落实,以及税务机关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推进税收管理的现代化。从而促进了税收的增长,而税收增长又是提高宏观税收负担率的重要手段。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工业化程度越高,则宏观税收负担也越高;工业化程度越低,则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也越低。那些以农业为主要支柱的市,宏观税收负担水平都相对较低,而工业较发达的地区则相对较高。安徽的产业结构的比重及变化情况如表四所示。

表四 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变化(2005—2009)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

第一产业占GDP(%)17.916.716.51614.9

第二产业占GDP(%)41.643.344.746.648.8

第三产业占GDP(%)40.54038.837.436.3

收负担率就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努力提高经济总量

经济是税收的根本和源泉,提高税负最基础的在于经济总量的提高。为了满足并体现“两个转变”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分税制配套措施改革的落实和完善,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充分考虑安徽省自身的经济特点、比较优势和今后发展规划要求,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最终建立起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合理的内生增长机制,提高安徽省的宏观税收负担率。

近几年,税收增长一直是快于经济增长,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经济与税收的可持续增长难以保证,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宏观税负适度的目标,最终实现税收与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鹏.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1(04).

[2]马拴友.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J].税务与经济,2002(01).[3]陈梦华,陈颖.海南省宏观税负偏低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08(06).

[4]施永培.上海区域宏观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

[5]张屹.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现状分析及合理化建议[J].时代金融,2008(02).

[6]方吉杰.湖南经济与宏观税负分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7]关飞.天津市宏观税收负担问题实证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03).

[8]张阳.中国税收负担分布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8(06).

[9]杨良金.安徽省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实证研究(1978—2006)[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安徽省统计局网站。

三、协调区域宏观税收负担的政策建议(一)规范预算外、制度外的收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一直存在预算外、制度外的收入,而对这些数据的统计资料和历史数据很难获得,或者不能准确的得到。这对我们计算与国际上一致的宏

由表四可知,安徽省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之和在上升,这是安徽省宏观税收负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为了提高宏观税

本篇文章受南京财经大学校级课题《基于PPP治理视角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研究》(WPP2010001)的资助。

作者简介:王盼盼(1985—),女,安徽淮北人,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上接第86页)R,2下降,样本回归对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下降了;当显著性水平为a=0.05,a和b的t检验值下降,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也减弱了,可知修正后的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样本观测值,猜测随机误差项u(1)可能存在异方差。运用White检验得知TR2=14.89>x20.05(3)=7.815,证明猜测正确该回归模型中存在异方差。

⑥模型进一步修正

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消除异方差,Eviews显示回归结果为

Ln(REV)=-0.56+1.20ln(GDP)(-18.39)(49.78)

R2=0.999977R'2=0.999976D.W.=1.90修正后的模型结果显示:R2和R'2接近1,样本回归对于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显著提高;a和b的t检验值也增加了,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增强;D.W.∈(du,4-du)du=1.5,模型不存在自相关。从各项数据来看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统计检验都说明了进一步修正后的回归线性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⑦随机误差项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的原因分析

模型中随机误差项之所以存在自相关主要是因为分析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选取的样本数据是时间序列统计资料,其本期值往往受滞后值影响;另一方面财政收入水平易受国家政策、税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影响,随机误差项容易差生递增型的异方差。

4.结论

在消除了随机误差项的自相关和异方差之后,由修正后的回归结果Ln(REV)=-0.56+1.20ln(GDP),可知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加1.20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也随之增加,,并且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比GDP增加的幅度更大,有力地解释了上述分析中福州、厦门、泉州三市财政收入占福建九地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综上所述,福建省财政总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是高度相关的,这与现实中,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方向变化是相符的。

四、意义

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高度相关关系为我省在建设海西中保持经济和财政的协

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加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才能扩大财政收入规模,只有在坚实的财力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因此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必须保持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妍妍.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第三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9:139.

[3]张红.山东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山东商业会计,2009(1).

[4]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南士敬,吴建銮,浦小松.湖北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现代商业,2008(21).

作者简介:

魏张斌(1986—),男,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财金系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衍生品。

林裕宏(1989—),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88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计划方案、高中教育、党团工作、表格模板、教学研究、出国留学以及福建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浅析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福建省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浅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39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