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7 07:30

  本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

更新时间 2012-1-18 21:45:41 点击数: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与方法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归纳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等探讨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组成了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教学计划的三门核心课程。随着经济管理研究的范围与深度越来越强调定量化、实证化、模型化的趋势,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专业已越来越重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其已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和欢迎的课程之一。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R.Klein)所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P.Samuelson)甚至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我校自获批招收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教育至今,一直把计量经济学作为核心教学课程,至今已有8年的历史。综观学生所发表和完成的论文,该课程对帮助研究生完成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大。因此,笔者根据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探讨课程建设的一些体会。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1、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管学院在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的能力。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对学生的数量分析方法不够重视,以近几届的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硕士研究生教学为例,由于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不重视,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课后也不及时复习所学内容,轻视定量分析。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既强调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在目前的教学中注重了参数估计与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淡化了学生的实践应用。
    这导致学生表面上理解了老师讲授的理论,可到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就算建立了模型也不知道如何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情绪,且总感到该课程与数学、数理统计相似,而与经济学课程有差距。
    3、缺乏具有理论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教材目前国内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版本过百种,内容大同小异,但大都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过于理论化,另一种是过于实用化。过于理论化的教材介绍了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公式符号抽象,相关的案例分析甚少,且对案例的经济学背景阐述过于简单,无法从案例中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操作与运用。过于实用化的教材以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为主,对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涉及不多,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更大的不足是对案例缺乏详细的操作说明,无法让初学者“按图索骥”研究相关的课题。这两种教材都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近年来出版了不少适合初学者学习,既有理论又有典型案例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如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高铁梅主编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2009),该教材受到了许多初学者的欢迎,但还有不少结合理论的实证分析需要完善和改进。
    4、学生计量经济学基础差异大,影响了教学进程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每年都招收具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具有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理学、农学、工学、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大,计量经济学基础参差不齐,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授课内容为中级计量经济学,其广度和深度要高于初级计量经济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程。
    5、学时偏少,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拓展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综合,同时又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传授必须与相关软件使用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目前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为36学时,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全面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理论,已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要向学生讲授软件操作、案例实证以及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教师水平的发挥,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1、因材施教,改革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根据该学科的特点,需要处理好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上,首先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突出课程实际应用性;其次是要尽可能做到把相关内容汇集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衔接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最后是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设置不同类型的案例讨论与专题讲座,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的理解。
    2、丰富案例,加强教材建设
    计量经济学是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成功地开展计量经济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相长的关键。因此,“傻瓜式”的“计量经济学”能让学生“一站式”地学会计量经济模型,并能应用于实践是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关键。为此,要丰富教材案例,针对何种问题采用何种方法,清晰如何建模、如何分析计算结果等,使学生能“即学即得”,并能在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实证研究中“按图索骥”,熟悉计量经济软件的运用。
    3、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有人说一流的教师教出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出三流的学生,然后正向发散到无穷大。可见教师队伍的质量极为重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奈说:“当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教好书,二是为学生写好书,三是帮助学生。”能做好这三件事的教师在国内高校并不多见,成名后的教师大多热衷于走穴,缺少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与精力,没成名的教师则奔命于提高学历,做科研、出成果。这是高校的普遍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共同解决。提高目前教师的水平,需要通过引进人才或“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的方式,增加国内外教师间的交流,,使教师了解计量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4、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新方法,已经成为培养适应能力强的实用人才的重要手段。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与应用的有效途径,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利用经济热点问题的案例启发学生自主地思考和大胆地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典型案例进行上机操作,触类旁通,掌握计量经济模型建立和预测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学习的效果。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实行分层次教学。由于一个系统存在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此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政策,而应该在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教学。随着经济管理类硕士点的增加,研究生招收人数也在相应的增加,根据学生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差异,应分层次教学。对计量经济学基础好的学生实行快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除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内容外,还应讲授最新的时间序列模型、VAR模型、协整理论、面板数据模型等知识模块,对经典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讲授不超过20学时;
    对慢班的教学,主要以讲授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为主,重点突出模型的实证分析与应用。
    (3)加强实验教学。

[1] [2] 下一页

返回栏目页:经济学理论论文

【】【】【】【】【】【】


  本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42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