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 出处:《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这四个层面构建城镇化质量的二级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多目标线性加权法,以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来综合测度其2000、2005和2011年的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质量,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都市圈的城镇化质量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京津冀都市圈10个城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京津及唐山、石家庄和秦皇岛城镇化质量较高且相对稳定,廊坊受京津一体化影响在2005年后发展较快;经济城镇化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城镇化质量影响最大;人口城镇化方面,石家庄得分最高,经济城镇化方面,京津和唐山得分最高且发展速度迅速,北京的社会城镇化质量最高,京津的空间城镇化远高于都市圈其他城市。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economy, society and space. Firstly, the two-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se four levels, and the entropy method and multi-objective linear weighting method are used. Taking 10 c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economy, society and space urbanization in 2005 and 2011. The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valu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2000, the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10 c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has been on the rise, including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Shijiazhuang and Qinhuangdao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high and relatively stable Langfang by the integration of Beijing and Tianjin in 2005 the impact of rapid development; Economic urbanization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hijiazhuang scored the highest, economic urbanization, Beijing-Tianjin and Tangshan scored the highest and rapid development, Beijing's social urbanization quality is the highest. The spatial urbanization of Beijing and Tianji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健康城镇化"(录取文号:留金欧[2013]6004号)资助
【分类号】:F299.21
【正文快照】: 自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步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年均增提高1.36%,2012年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与世界水平相当。作为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更是以其国土面积的2.8%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创造出全国36%的GDP,但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聚,部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宝;;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省级行政单元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1期
2 景普秋;;省域特色城镇化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3 曾志伟;汤放华;易纯;宁启蒙;;新型城镇化新型度评价研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3期
4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5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魏冶;;东北地区“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性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4期
6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7 李雪梅;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塔河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11年02期
8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年07期
9 毛蒋兴;郑雄彬;;新时期中国城市化质与量协调发展研究[J];规划师;2012年07期
10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熵权法在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应用——以甘肃牧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and Transfer on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Dali County,Shaanxi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2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4 江标初,陈映鹰;模糊分类在土地利用/覆盖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5 张敏;韩芳;王卫;;河北省近10年来耕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6 高卫东;张梅荣;汤均博;;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耕地动态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7 徐效军;张鹰;;土壤含水率与光谱反射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8 牟磊;高敏华;王新军;王伟;谢峰;;灰色关联分析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新疆巴州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9 谭春英;谢恒星;林建宏;张晓杰;;灰色系统理论在烟台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10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径流丰枯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及R/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胡映洁;;中国过度城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彭,
本文编号:1432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43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