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时空演变研究
本文选题:滇中城市群 切入点:空间联系 出处:《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本文采用引力模型、城市流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近十年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演变。研究表明:(1)滇中城市群城市空间联系强度逐渐增加,区域差异明显,联系强度总体偏低。(2)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以昆明为中心呈圈层式向外辐射状及沿南部、东北交通干线呈轴线式空间拓展,西北部空间联系强度最弱。(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状况对区域空间联系强度影响较大,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及交通道路网完善,可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Yunnan is analyzed by using gravity model, urban flow model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connection intensity of central Yunnan urban agglomera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obvious, and the overall connection intensity is low. 2) the spatial connection direc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akes Kunming as the center and radiates outward in the form of circle and along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raffic condition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spatial connection intensity, which is improved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ffic road network.Can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与服务贸易学院;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分类号】:TU984.113;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2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3 李俊峰;焦华富;;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10年03期
4 黄河东;项载丽;;城市流强度视角下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年05期
6 王海江;苗长虹;茹乐峰;崔彩辉;;我国省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7 郭慧卿;;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吴晓薇;;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形式、量纲和局域性问题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3 吴国清;;上海都市旅游与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互动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7期
4 施建刚;裘丽岚;;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5 林明水;谢红彬;;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6 江进德;赵雪雁;张方圆;;安徽省合肥和芜湖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7 刘波;成长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联系及物流要素流量空间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8 王欣;吴殿廷;王红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9 邓春玉;;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以珠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10 郑涛;樊丽丽;;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动态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蔡迪花;王润元;郭铌;张小文;;民勤县春小麦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贺晓冬;;城市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对比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5 李勇;李磊;赵猛;;基于GIS的青岛市可达性分析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影响研究——以环胶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6期(总第21期)[C];2012年
7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黄顺魁;;基于城市流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演进[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吴传清;周晨晨;;增长极的数量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学史视角的考察[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汤鹏飞;;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测度与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房艳刚;城市地理空间系统的复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研究[D];北京大学;2004年
9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赵维良;城市生态位评价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周小洁;基于EI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天悦;试论交通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助推作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徐向玲;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梁夏瑜;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广州城市功能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郭立磊;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9 许计平;基于空间适宜性分析的滇西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京晶;我国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西扩散与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朝林;张敏;张成;张晓明;陈璐;汪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2 周兴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3 孟德友;赵文亮;;基于时间距离的河南城市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4 程大林,李侃桢,张京祥;都市圈内部联系与圈层地域界定——南京都市圈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11期
5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6 程必定;;江淮城市群及其主体功能的战略定位[J];城市;2008年12期
7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区域联系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1年06期
8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9 叶磊;欧向军;卿圆圆;;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梯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1期
10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博;辽宁中部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玉亭;王勇;吴丽娟;;城市群概念、形成机制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评述[J];人文地理;2013年01期
2 李冬梅;李文权;范东涛;;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群交通发展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年05期
3 姚士谋;陈振光;吴松;王波;;我国城市群区战略规划的关键问题[J];经济地理;2008年04期
4 豆建民;张可;;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思路与展望[J];城市观察;2013年05期
5 紫蕊;;谨防当前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误区[J];城市规划通讯;2006年23期
6 赵渺希;魏冀明;吴康;;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联系及其复杂网络演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1期
7 钟业喜;文玉钊;;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比较与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8 赵t,
本文编号:1708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70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