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市经济密度与污染排放强度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地级市数据

发布时间:2018-10-31 21:24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新型城市化的实施,我国人口和产业还将继续向城市地区集聚。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地区聚集、城市密度进一步提高是否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呢?本文基于2005~2012年我国277个地级城市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经济密度与污染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密度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呈倒"U"型关系:初期城市经济密度的提高会增加环境污染排放强度,但如果在经济密度提高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排放强度。在现阶段,我国城市还处在经济密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排放强度的阶段,但城市经济密度对环境的正向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new round of urbanization, China's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gather in urban areas. If the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congregate in urban areas, will the further increase of urban density lead to the intensific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77 prefectural cities and above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2,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economic density and polluti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economic density and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s inverted "U": the increase of the urban economic density in the initial stage will increase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ut if the economic density increa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reduce the emission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cities in China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creasing economic density to reduce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issions, bu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urban economic density on the environment are different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region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X321;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2 刘习平;宋德勇;;城市产业集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年03期

3 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8期

4 程开明;;城市紧凑度影响能源消耗的理论机制及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5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6 刘修岩;;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7 李筱乐;;市场化、工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4年08期

8 范进;;城市密度对城市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06期

9 黄志基;马妍;贺灿飞;;中国城市环境污染排放的新经济地理解释[J];软科学;2013年11期

10 杨仁发;;产业集聚能否改善中国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王永培;袁平红;;基础设施、拥挤性与城市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267个城市市辖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1年07期

3 刘海洋;孔祥贞;汤二子;;基于微观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研究[J];财经科学;2012年04期

4 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8年04期

5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6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7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8[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8 豆建民;汪增洋;;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产出率——基于我国234个地级城市1999-2006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10期

9 洪进;余文涛;赵定涛;;创意阶层空间集聚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10 胡霞;魏作磊;;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兰兰;李国庆;;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范剑勇;石灵云;;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基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分析[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刘修岩;殷醒民;;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张丽华;林善浪;;我国软件产业集聚现状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晶;;制造业集聚、竞争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级四位码数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孙娟;;“精明增长”的追问——美国城市“精明增长”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温春阳;周永章;;紧凑城市理念及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超平;;中心还是外围——新时期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重点的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静;彭晖;;历史主义视角下紧凑城市的再思考[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陈向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谢露露;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集聚与互动:观察和解释[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罗立彬;服务业FDI与东道国制造业效率[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孔帅;城市化背景下的商住复合体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6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殷胜磊;河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计量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陈娜;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汪海波;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孔祥斋;长株潭城市群紧凑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云鹤;;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2 吴颖;蒲勇健;;区域过度集聚负外部性的福利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方法的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1期

3 黄献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陕西省电力消费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3期

4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5 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2期

6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沈星;;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7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8 张可;汪东芳;;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的交互影响及空间溢出[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6期

9 范俊韬;李俊生;罗建武;胡理乐;肖能文;全占军;;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10 陈良文;杨开忠;;地区专业化、产业集中与经济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传杰;卫平;;基于部门视角的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S2期

2 刘华军;赵浩;;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12年06期

3 岳立;陈瑶;;基于新陈代谢灰色模型对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预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王文兴,卢筱凤,庞燕波,汤大纲,张婉华;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5 陈东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6 李艳梅;赵剑锋;杨涛;陈豹;;中国2005-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结构分解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年04期

7 姚西龙;;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苏丹;王治江;王彤;白琳;刘兰岚;;辽河流域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元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9 路学军;展卫红;;连云港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环境;2010年03期

10 郭国庆;钱明辉;张平淡;;我国工业二氧化硫污染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赵旭东;代兵;;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徐燕椿;;浙江环境优化目标设想[A];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招标课题研究报告——“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叶帆;吴舜泽;逯元堂;李键;;基于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行业资源环境特征分析[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杨培才;G.布拉瑟;;平流层臭氧正在接近一场灾变吗?——臭氧对Cl_x和NO_x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响应[A];第十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吕锋骅;杨海龙;孙鹏程;成钢;;山西省主要工业行业CO_2排放水平核算[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云;何建坤解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金三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排放总量在增长,,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下降[N];中国税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闫艳 高杰 李莉;排放强度成重要考核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2年

4 记者 段丽茜;11设区市全部良好以上[N];河北日报;2012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崔万杰;宁夏严管生态转移支付资金[N];中国环境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薛光平;银川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国标”[N];银川晚报;2011年

7 记者 李敏;市政府部署节能减碳工作[N];商洛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闫艳 高杰 见习记者 李莉;江苏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2年

9 记者 陈健 通讯员 张文正;全市202个项目不符环保门槛被否决[N];嘉兴日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杨华云;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今年试点[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苏曼;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N_2O排放强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王春翠;FDI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3 熊旭颖;FDI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4 桂红丹;FDI、对外贸易与我国CO_2排放强度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5 王淑娜;中国火电行业煤炭消耗、SO_2排放的时空动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严晗;北京典型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与浓度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7 王美红;基于节能(水)—减排的我国工业分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程程;对外贸易对中国环境影响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03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03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