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承载力和城镇体系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演化趋势,采用生态弹性度、资源承载力和承载压力度对生态承载力的演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生态承载力与城镇规模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其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城镇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黄土高原地区 庆阳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104)
【分类号】:F299.27
【正文快照】: 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水资源严重缺乏,气候干旱且不稳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世界上水土资源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和中国生态环境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市域内大部分区域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本文以如何构建研究区脆弱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彬学;戴特奇;梁进社;张锦宗;;基于分形的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2期
2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3 唐宏;杨德刚;孙聪;王国刚;杨莉;;基于AHP方法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J];干旱区地理;2010年04期
4 强海洋;张小雷;雷军;;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0年05期
5 刘秀花;李永宁;李佩成;;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1年04期
6 陈亚宁;杨青;罗毅;沈彦俊;潘响亮;李兰海;李忠勤;;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研究思考[J];干旱区地理;2012年01期
7 朱兵;张小雷;雷军;段祖亮;李军芳;;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体系分形研究——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0年03期
8 陈晓红;万鲁河;周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9 赵万羽;李建龙;陈亚宁;;天山北坡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以阜康市为例[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10 杨艳;牛建明;张庆;张艳楠;;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例[J];生态学报;2011年1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7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8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10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7 国巧真;孙悦民;;基于遥感和GIS的典型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的分形分析[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祖群;;廊道分合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的生态效应及启示——荆州古城的实证研究[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之更;王敏;;沈阳市2001年-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8期
2 陈彦光,周一星;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4 李雪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2005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0期
5 魏兴华;王大鹏;王周龙;;胶东半岛城镇群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测绘科学;2007年06期
6 李建龙,任继周,胡自治,蒋平;新疆阜康县草畜平衡动态监测与调控研究[J];草食家畜;1996年S1期
7 蒲欣冬,陈怀录,魏立军;河西走廊城镇群体的空间分形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1期
8 梁进社;论节点走廊模式对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适用性[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9 王凯;;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历史与现实[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10 王纪武;李王鸣;;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生态功能区规划研究——以杭州西北部生态带为例[J];城市规划;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岩;巴彦淖尔市生态状况分析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永辉;;生态承载力持续承载下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10期
2 李金海;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3 顾康康;刘景双;陈昕;彭小黎;;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5期
4 李刚;;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J];唐都学刊;2009年06期
5 覃玲玲;周兴;;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6 姬艳梅;王小文;梁宝翠;洪雷;;陕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7 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王亚力;;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效应[J];经济地理;2013年06期
8 熊建新;刘淑华;李文;;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J];武陵学刊;2013年05期
9 汤萃文;张忠明;苏研科;杨国靖;何晨;;东祁连山农牧区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6期
10 刘静暖;孙媛媛;杨扬;;中国土地原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丰先;秦耀辰;张金萍;张丽君;;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3 齐迪;张万顺;幸娅;杨寅群;;基于隶属度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应用[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翁异静;邓群钊;;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5 张富刚;刘彦随;;“生态省”目标导向下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估——以海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丰先;秦耀辰;;可耗竭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柳德江;张琳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何慧;彭虹;杨寅群;刘晓丽;;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10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采访人 本报见习记者 何蓓琦;生态承载力是合理消费判断标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记者 张虹雨;中国正积极改善生态局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滑翔 实习生 谭飞燕;控制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上海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郭泽莉;城市风道 治霾良策咋落实?[N];中国花卉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红薇 通讯员 贾同温 高金;用“讲懂守”活动推动保定绿色崛起[N];保定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韦晓宏;可持续经济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钟华;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沈琪;崇明生态岛建设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宁;生态承载力在工业区管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3 刘俊艳;陇东地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治华;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凡静;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晨;烟台市牟平区生态承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吴佳璐;辽宁省海域生态承载力综合测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子宁;黑龙江省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沈雪;沈阳经济区典型小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及驱动力分析[D];辽宁大学;2014年
10 刘士锐;郑州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演化研究——以庆阳市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7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49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