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及居民支付意愿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22:04

  本文关键词: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及居民支付意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禁止开发区 补偿标准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国出现了生态资源存量和资源再生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因素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禁止开发区区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界内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以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在总结前人关于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理论与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十万大山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采用CVM和CE模型测算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标准,试图对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优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全书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研究的基础部分。首先介绍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查阅、提炼和分析,了解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的研究进展。然后,对研究涉及的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以及生态资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探讨,重点讨论了以上理论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为下文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含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研究的实证环节。第三章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理论基础,选择条件价值法(CVM)和选择实验法(CE)开展研究。第四章,首先在参考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理论模型的要求进行设计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对问卷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正,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其次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对调查区域的概述和基础数据的分析。第五章分别运用CVM和CE对十万大山的价值进行系统评估,通过构建模型来估算居民的支付意愿,从而确定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标准。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第六章,先通过对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再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拓宽补偿资金的来源,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因地制宜,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方式。最后第四部分是第七章,即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禁止开发区 补偿标准 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5;X1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13-18
  • 1.2.1 国内研究进展13-15
  • 1.2.2 国外研究进展15-17
  • 1.2.3 研究进展评述17-18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18-19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研究思路19
  •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19-21
  • 1.4.1 研究方法19-20
  • 1.4.2 可能创新之处20-21
  • 第二章 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21-26
  • 2.1 外部性(externality)理论21-22
  • 2.1.1 外部性的内涵21
  • 2.1.2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21-22
  • 2.2 公共物品理论22-23
  • 2.2.1 公共物品的内涵22
  • 2.2.2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22-23
  • 2.3 生态资本理论23-25
  • 2.3.1 生态资本的内涵24
  • 2.3.2 在本研究中的作用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生态补偿量化方法的选择26-32
  • 3.1 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26-28
  • 3.1.1 CVM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学原理26-27
  • 3.1.2 WTP和WTAP的偏差27-28
  • 3.2 选择实验法(Choice Experiments)28-30
  • 3.2.1 CE介绍及经济模型28
  • 3.2.2 选择实验法的实验设计步骤28-29
  • 3.2.3 属性变量及属性水平的确定29-30
  • 3.3 CE和CVM的优劣势比较30-31
  • 3.3.1 CE模型的优势30-31
  • 3.3.2 CE模型的劣势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及基本情况描述统计32-43
  • 4.1 问卷设计与预调查32-36
  • 4.1.1 问卷设计32-34
  • 4.1.2 问卷的预调查34-35
  • 4.1.3 问卷的修改35
  • 4.1.4 信度和效度的控制35-36
  • 4.2 调查区域的选择及调查实施36-39
  • 4.2.1 调查区域的选择36-38
  • 4.2.2 抽样方法确定38
  • 4.2.3 调查实施及结果38-39
  • 4.3 受访农户基本情况39-40
  • 4.3.1 受访者性别与年龄构成39
  • 4.3.2 本地居民和游客受教育程度分析39-40
  • 4.3.3 本地居民和游客个人年收入情况分析40
  • 4.4 居民生态功能认知和支付意愿调查分析40-42
  • 4.4.1 十万大山生态功能认知及重要性分析40-41
  • 4.4.2 十万大山生态保护支付意愿及支付方式分析41-42
  • 4.5 本章小结42-43
  • 第五章 基于不同方法的生态补偿额度测算及支付意愿分析43-53
  • 5.1 居民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43-46
  • 5.1.1 研究假设及变量描述43-45
  • 5.1.2 模型选择与设计45
  • 5.1.3 模型结果分析45-46
  • 5.2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生态补偿额度测算—CVM的应用46-48
  • 5.2.1 WTP调查结果确定46-47
  • 5.2.2 WTA调查结果确定47-48
  • 5.3 基于资源保护属性的补偿额度测算—CE的应用48-51
  • 5.3.1 模型变量48
  • 5.3.2 模型结果估计48-51
  • 5.4 CVM与CE结果比较与确定51-52
  • 5.4.1 与类似研究结果比较分析51
  • 5.4.2 CVM与CE研究结果比较分析51-52
  • 5.5 本章小结52-53
  • 第六章 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的运作机制优化53-56
  • 6.1 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和问题53-54
  • 6.1.1 生态补偿立法有待完善53
  • 6.1.2 生态补偿标准较低53-54
  • 6.1.3 生态补偿方式单一54
  • 6.2 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建议54-56
  • 6.2.1 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54
  • 6.2.2 拓宽补偿资金的来源,提高生态补偿标准54-55
  • 6.2.3 紧密联系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补偿方式55-5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6-59
  • 7.1 研究结论56-57
  • 7.1.1 本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支付意愿要低于非本地居民,本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56
  • 7.1.2 受访者是否为本地居民、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受访者的年龄3个自变量,同时在CVM和CE模型下影响着居民十万大山生态保护的支付意愿56
  • 7.1.3 CVM和CE模型下居民每年保护生态环境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差异56-57
  • 7.1.4 改革现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的额度,是进行有效补偿的根本57
  • 7.2 研究展望57-59
  • 7.2.1 研究样本的改进57
  • 7.2.2 对禁止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57
  • 7.2.3 如何测算合理的生态效益辐射规律和辐射边界57-58
  • 7.2.4 如何将成果运用到实际操作中58-59
  • 附录59-66
  • 参考文献66-70
  • 论文发表情况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学灿,洪尚群,李风歧;生态补偿的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6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2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02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