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社会网络的公共物品自愿供给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19:22

  本文关键词:基于社会网络的公共物品自愿供给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愿供给 社会网络 公共物品 实验经济学


【摘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来自于现实的需求压力,迫使人们开始对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方式进行研究,其中自愿供给机制成为了继“政府”和“市场”之后的第三方力量,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和掌握那些能影响个体的自愿供给行为的因素,了解社会网络的存在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个体行为决策的,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整理、综合之后,本文研究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对外生特定网络结构作用的检测;探讨社会网络的作用机理;对已有理论研究的推广和完善。首先,本文采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直接就社会网络在个体自愿供给中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检验。在经典的线性公共物品模型基础上,引入社会网络用以限制公共物品的消费主体范围,从而建立了基于外生特定网络的公共物品模型。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设计了一个重复的公共物品实验,以完全网络为基准组代表对纯公共物品的供给,对比分析了消费排他性的存在、网络结构的不平等以及不平等程度的加剧等,对个体自愿供给行为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证实:社会网络结构的改变,显著影响了个体的供给水平;实验中的被试都是有限理性的,即使知道非邻居行为的不同,会导致邻居行为的改变,在实验中他们仍然重点关注邻居的行为,而往往忽略非邻居的行为;在非正则网络中,网络结构不平等性的加剧,会导致集体中个体更偏好于采取自私的“搭便车”行为;而在正则网络中,个体的供给水平会随其邻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邻居的增多降低了自私行为暴露的可能性,因而导致个体选择“搭便车”概率的增大。这表示在平等前提下,消费排他性的存在有助于个体自愿供给水平的提高,因而自愿供给方式更适合于提供那些非排他范围较小的公共物品,因而根据非排他范围来选择适合的供给方式有利于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其次,在明确网络结构的作用效果后,尝试对社会网络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这里借鉴了心理博弈理论中的信念依赖动机框架,将诱导的信念作为中间变量,就社会网络、信念和个体行为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验发现,网络结构的改变显著影响了个体信念的形成,最终导致个体间信念和行为方式都存在显著差异。特别地,在非正则网络中,由于个体间不平等的存在,位于中心地位的个体自动担当了集体中的“领头羊”角色,在实验中以提高自己供给水平的方式,以此来达到引导集体中其它成员提高供给水平的目的,因此其供给水平往往高于他估计的其它人的平均供给量,这一行为模式与其它文献中描述的个体行为的“自私偏好”刚好相反;然而处于边缘地位的个体,其行为则与其它文献中描述的一样,自己的供给量往往小于其估计的他人供给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自私偏好”。因而上述的实验研究成果表明,在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过程中,网络结构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是显著存在的,因而在组织慈善捐赠或其它自愿性质的服务时,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对他人行为信念的方式,或者适当利用集体中网络地位的不平等,来引导个体对其地位的反思,从而达到提高个体自愿供给水平的目的。最后,对现有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建立更符合真实环境的新模型,通过对其均衡策略的研究,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考虑到信息通过社会网络传播时,往往面临许多负面现象,如信息的延迟、噪音、贬值等等,因而在原有公共物品网络形成模型基础上,对其前提假设进行修改,讨论信息衰退的存在对均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衰退的存在,限制了均衡网络的直径大小,从而导致均衡网络结构的显著变化;同时连接成本的变化,也导致了个体信息收集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自愿供给 社会网络 公共物品 实验经济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062.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28
  • 1.1 选题背景12-15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8
  • 1.2.1 研究目的15-16
  • 1.2.2 研究意义16-18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8-20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技术路线19-20
  • 1.4 研究方法及实验简介20-27
  • 1.4.1 研究方法20-23
  • 1.4.2 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经济学发展现状简介23-25
  • 1.4.3 实验应用软件简介:z-Tree25-27
  • 1.5 本章小结27-28
  • 第2章 文献综述28-54
  • 2.1 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国外文献综述30-47
  • 2.1.1 理论文献回顾30-35
  • 2.1.2 实验文献回顾35-43
  • 2.1.3 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文献回顾43-47
  • 2.2 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国内文献综述47-53
  • 2.2.1 文献回顾47-52
  • 2.2.2 文献评述52-53
  • 2.3 本章小结53-54
  • 第3章 网络结构对个体自愿供给行为的影响验证54-71
  • 3.1 引言54-56
  • 3.2 社会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符号56-57
  • 3.3 模型和实验设计57-61
  • 3.3.1 公共物品供给的网络模型及参数设置57-60
  • 3.3.2 实验设计60-61
  • 3.4 实验数据分析61-69
  • 3.4.1 初步统计分析61-64
  • 3.4.2 网络结构的影响检验64-69
  • 3.5 讨论69-70
  • 3.6 结论70-71
  • 第4章 网络结构对个体自愿供给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71-83
  • 4.1 引言71-72
  • 4.2 实验设计和进程72-73
  • 4.3 实验结果分析73-82
  • 4.3.1 初步统计分析74-76
  • 4.3.2 网络结构对信念的影响检验76-78
  • 4.3.3 个体信念的形成78-81
  • 4.3.4 个体供给的形成81-82
  • 4.4 结论82-83
  • 第5章 基于社会网络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型研究83-91
  • 5.1 引言83-84
  • 5.2 模型描述84-86
  • 5.2.1 Galeotti and Goyal(2010)的模型及其主要结论84-85
  • 5.2.2 引入衰退的模型85-86
  • 5.3 模型的严格均衡策略86-89
  • 5.4 结论与展望89-91
  • 结论91-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107
  • 附录1107-109
  • 附录2109-119
  • 附录3119-128
  • 附录4128-13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标;尉孟星;;适当流动性能提高团队绩效——来自公共物品实验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2 鄢莉莉;刘鹏;刘文忻;;搭便车问题的实验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3 罗家德;;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J];管理学报;2012年02期

4 宋紫峰;周业安;何其新;;不平等厌恶和公共品自愿供给——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初步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12期

5 周燕;张麒麟;张瑞雪;;基于改进型投资实验的搭便车行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1期

6 王能民;杨彤;杨鹏鹏;;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博弈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1期

7 徐理结;;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机制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10期

8 赵时亮;陈通;;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以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为例[J];经济学家;2006年02期

9 郭少新;地方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年09期

10 吴俊培,卢洪友;公共品的“公”、“私”供给效率制度安排——一个理论假说[J];经济评论;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1132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32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2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