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对智能时代背景下人的自由的研究——基于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观和技术观

发布时间:2017-12-02 16:24

  本文关键词:对智能时代背景下人的自由的研究——基于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观和技术观


  更多相关文章: 智能时代 人的自由 自由观 技术观


【摘要】:伴随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揭示自然科学的规律,人类能够不断的对现有的材料、已获得的能量和信息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获得全新的、能够满足我们社会需要的实践活动的产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人也是进行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进行着"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自由论,指出实践是人类自由之源,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手段。通过实践即对象性的活动,人才成为了人,成为他现在的样子。自由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彰显,在历史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即使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经历异化的阶段。而我们希望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来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作者单位】: 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B038;F091.91
【正文快照】: 如今,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生活越来越智能化。智能化的产品给整个社会的生产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不仅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对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很多人过度依赖于智能手机、电脑等,离开这些智能产品人会变的手足无措,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从这一程度上看,智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英;“大跃进”时期中国的技术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刘郦;;技术与权力——对马克思技术观的两种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2期

3 苏振锋;;从三维角度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和谐技术观的构建[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4 荆筱槐;;技术观与技术价值观的概念辨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王前;陈昌曙;;论和谐的技术观[J];哲学研究;2008年08期

6 苏振锋;翟淑君;王礼力;;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未来趋势[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奚冬梅;隋学深;;建构抑或解构:马克思技术观的社会伦理向度考察[J];前沿;2012年05期

8 于春玲;李兆友;;作为文化批判的技术批判——马克思技术观的文化哲学解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5期

9 苏振锋;翟淑君;王礼力;;从三维角度论现代技术观的演进与和谐技术观的构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张成岗;;西方技术观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峰;;信息时代与技术观的转型[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谢咏梅;;中国国家技术观演进中的非自主性[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高广华;郭新;;可持续的适宜技术观[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宇星;魏建军的汽车“技术观”[N];国际商报;2013年

2 苏振锋;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技术观[N];科技日报;2008年

3 段伟文;论技术化科学的哲学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网络世界》记者 于翔;IBM的MIX技术观[N];网络世界;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天宇;试析马克思技术观及其当代意义[D];辽宁大学;2015年

2 瞿德文;马克思主义生态技术观及其实践意义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朱小兵;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初探[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梅莹;中国近代技术观的产生与转变[D];广西大学;2014年

5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马婧瑶;低碳技术观及其价值实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7 代砚春;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技术观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5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245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