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削理论的“缺失”——驳斥吉登斯的泛剥削论
本文关键词:剥削理论的“缺失”——驳斥吉登斯的泛剥削论 出处:《学术界》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剥削 种族剥削 国家剥削 吉登斯 马克思
【摘要】:吉登斯提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并不是详尽无疑的,其存在"重大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种剥削观以此弥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缺失"。人对自然的"剥削"是生产力的范畴,不属于马克思的剥削—阶级—生产关系范畴;三大剥削轴心与"生产劳动阶级"和"非生产劳动阶级"的对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尤其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对抗"、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互斥"等完全无关;国家剥削须从国家的两种职能和"阶级"—"生产关系"的演进逻辑出发做具体分析。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091.3
【正文快照】: 在吉登斯那里,剥削关系只是一种支配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支配关系,由此才有“控制辩证法”的存在。他主要从剩余的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进行了重释,并试图弥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缺失”部分。本文只就其中他试图弥补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缺失”部分给予一种批判性回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变秀;王峰明;;马克思剥削观的“方法论”基础——立足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阐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莫小丽;王峰明;;剥削理论的“缺失”——驳斥吉登斯的泛剥削论[J];学术界;2016年04期
2 王峰明;;在延续与断裂之间——驳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J];学术研究;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劲松;王文焕;;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研究和看待剥削定义——与王峰明、牛变秀商榷[J];经济纵横;2009年02期
2 王峰明;牛变秀;;“剥削”与“非剥削”——立足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静;刘植靖;文宇;;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对我国老年保障制度建设的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1年S2期
2 宋祥秀;;吉登斯社会福利思想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年16期
3 邢媛;;评吉登斯对马克思的“两种商品化”理论的分析[J];现代哲学;2009年03期
4 冯德宇;;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5期
5 瞿华;;风险社会:何以可能——兼论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J];商业时代;2014年02期
6 刘冰;;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J];公共管理评论;2011年02期
7 李惠斌;一种全球化道路的主张——吉登斯的“超越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曾怀德;“制造的风险”——吉登斯现代性条件下的风险观[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那力;;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10 罗军伟;;超越还是回归?——试论超越“二元对立”的两种理论范式[J];商业时代;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文;;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德慧;政府规模:关键在于职能发挥[N];学习时报;2010年
2 胡颖峰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吴学安;“吉登斯悖论”:是谁阻碍环境文明前行的步伐?[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杭春燕;诗意地栖居,,须破“吉登斯悖论”[N];新华日报;2013年
5 徐迅;不与国际接轨难有经济繁荣[N];国际金融报;2000年
6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个折中的幻想[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忠华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对吉登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透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徐桓(学人);吉登斯的尴尬和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郭忠华;从“文本”到“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走进现场:人物思想研究要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英;吉登斯的信任观及其当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2 姜学斌;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文化哲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赵云亭;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素芳;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田雪荆;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厦门大学;2008年
6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迪;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郭锐峰;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张廷峗;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林辰;吉登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5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31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