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与分工的消灭——“消灭分工”理论再理解
本文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 消灭分工 异化劳动 出处:《改革与战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分工地位。分工、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消灭分工"理论中的"消灭分工"是指消灭非自愿的劳动分工,让劳动成为自主自觉的活动,而并非是要消灭分工的具体技术形式。这一目的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其具体途径是阶级对立日益尖锐而导致的无产阶级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的马克思对"消灭分工"的某些判断和认识尚未达到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理论深度,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回顾和重新认识这一理论对进一步探索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途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Abstract]: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posi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Private ownership and alienated labor are inseparable. In Marx's theory of "eliminating division of labor", "eliminating division of labor" refers to the elimination of involuntary division of labor, so that labor becomes a self-conscious activity. It is not to eliminate the specific technical form of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can only be achieved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concrete way is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ly acrimonious class antagonism. Marx's "eliminating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Writing period of "German ideology" Some of his judgments and understandings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theoretical depth of the period of his writing "Capital".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Reviewing and rethinking this theory has profou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exploring new ways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基地助学计划(项目编号:ZXJH01)
【分类号】:F091.91;B038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自身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在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支撑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分工的消灭。“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渝霞;后现代主义时期美的创造与异化劳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S1期
2 李红梅,李志英;扬弃“异化劳动”的具体形式,全面实现人的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曹毅哲;杨玉;吴红蕾;;异化与信仰——从异化劳动的角度看人的信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张小伟;蓝常周;;论形上迷失与异化劳动[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程新英;;从异化劳动到唯物史观[J];学术交流;2007年06期
6 李群娟;;异化劳动和审美救赎[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年01期
7 王会平;;异化劳动的超越与人的生存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8 李瑞瑞;;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岑淳;程平;;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规定的逻辑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10 张彬;;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孔润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戴生岐;;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孕育和形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赵润琦;;劳动与异化劳动[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肖恩·塞尔斯;高雯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张莉;;异化劳动与休闲关系的探析——基于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思考[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8 张卫霞;;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及审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札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学明;今天,我们究竟如何看“劳动”[N];文汇报;2006年
2 李惠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产权[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青;马列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成竹;论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佳灵;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及其当代意义[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熊小果;论异化劳动和劳动解放[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戚青丽;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祝恩;异化劳动与非异化劳动对比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张韵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的消费主义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单伟;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现代性批判的先导[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刚;透过异化来解读现代人类生存矛盾[D];吉林大学;2005年
9 田蓉;关于文化异化问题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江优优;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法哲学批判[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73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47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