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自反性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异化劳动 切入点:实践 出处:《江海学刊》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把研究劳动(实践)的消极方面——异化劳动作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从现实的具体的能动性的原则出发,实践不仅是改造世界,改造人自身的现实力量,也是实践自身发展,从量到质、从肯定到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自反性存在。关于"自反性"的在场,贝克在《自反性现代化》中在对自反性就是"自我对抗"的概念界定的同时,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自反性的两个原则。贝克对自反性现代化实践的研究开启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自反性研究的新视域。从哲学史上看,关于劳动实践自反性,黑格尔从理念的整体发展出发,对自反性做了基本规定:自我性和矛盾性。正是在批判黑格尔理念自反性前提下,马克思将真正的物质性和辩证性纳入劳动实践的构建之中。这是一个劳动实践自反性的具体化现实化革命化过程。在现实意义上,我们对于马克思劳动实践自反性的研究,不是为了说明实践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而是要强调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实践经过自反性等过程,可以走向新生,在更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始新的实践。
[Abstract]:Marx pointed out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1844 that Hegel "sees only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labor." Without seeing its negative aspect, "the study of the negative aspect of labor (practice)-alienation of labor"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material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principle of specific initiative, practice is not only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The real power of remolding human beings is also the practice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from positive to negative, from negation to ne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reflexivity. On the presence of "reflexivity", Baker defined reflexivity as the concept of "self-confrontation" in Modernization of reflexivity. Two principles of reflexivity are put forward in the sense of sociology. Baker's study of reflexivity modernization has opened a new field of vision of Marx's reflexivity of alienated labor. From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t is about the reflexivity of labor practice. Starting from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Hegel has made the basic stipulation on reflexivity: self and contradiction, which is under the premise of criticizing Hegel's reflexivity. Marx brought the real materiality and dialectic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practice. This is a process of concrete realization and revolutionization of the reflexivity of labor practice. In reality, we study the reflexivity of Marx's labor practice. It is not to show that practice must go to its own opposite, but to emphasize that through people's unreflexive efforts, practic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elf-reflexivity, we can go to a new life and start new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new practice.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091.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晋骞;;异化实践论与异化劳动论的两次哲学翻转——马克思异化思想新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董晋骞;高冉;;马克思“异化劳动”自反性思想研究[J];江海学刊;2017年02期
2 朱富强;;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异化观:学术地位、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J];学术研究;2016年04期
3 董晋骞;;矛盾性与协同性在后工业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俞吾金;;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英;;异化劳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及当代意义——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层解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2 熊佐琴;;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文学教育(下);2009年03期
3 王禄梅;;异化劳动与共产主义[J];商品与质量;2010年S9期
4 方蕾;;论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与途径[J];时代金融;2012年27期
5 成妮妮;;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王积舒;异化劳动是特殊历史范畴[J];财经问题研究;1984年03期
7 李建平;;异化劳动的几个理论问题刍议——兼评所谓“社会主义异化劳动残余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8 李红梅,李志英;扬弃“异化劳动”的具体形式,全面实现人的价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杨济萍;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浅析[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10 林秀玲;;试论“异化劳动”理论的时代价值[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孔润年;;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2 戴生岐;;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孕育和形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3 周树智;;异化劳动论是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大标志——兼评黄楠森先生对马克思异化劳动论的否定[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赵润琦;;劳动与异化劳动[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5 肖恩·塞尔斯;高雯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张莉;;异化劳动与休闲关系的探析——基于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思考[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8 张卫霞;;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及审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札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学明;今天,我们究竟如何看“劳动”[N];文汇报;2006年
2 李惠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产权[N];学习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青;马列劳动思想及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继承与发展[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与生态危机[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龙;劳动与自由[D];山东大学;2015年
3 费婷;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加缪“荒诞”理论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吴昊坤;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5 刘安平;论马克思劳动视域中人的三种存在样态[D];吉首大学;2015年
6 王芳梅;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诠释的当代路径探究[D];江南大学;2016年
7 赵欢;异化劳动及其根源探论[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周强强;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伦理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晓丽;社会自然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10 孙成竹;论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5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