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新能源力系统理论与中国特色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0 02:26

  本文选题:新能源力 切入点:新能源力系统 出处:《学术月刊》2017年09期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出发,首先将新能源界定为一种“新能源力”,以此为核心,构建了新能源力系统理论框架。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能源力是一个由替代力、技术力、新生产力和消费力四大分力所构成的系统合力。其中,替代力是出发点,技术力是核心,新生产力是基础,消费力是最终的实现。由于新能源力系统仅靠自身难以可持续运行,必须借助政府助力。政府力则为新能源力系统的外力。政府外力是新能源力系统保持连贯性、接替性并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就中国现实判断而言,中国新能源力系统还处于不平衡发展阶段,表现为替代力缺乏主动性、技术力缺乏核心性、新生产力缺乏高端性、消费力缺乏内销性、政府外力缺乏协调性。为此,遵循政府“外力内化”的扶持目标,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设计思路。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angle of Marxist economics, this paper defines new energy as a new energy force, and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ew energy power system. From the theoretical logic point of view, the new energy force is a new energy force, which is composed of substitution force and technical force. Among them, the substitution for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technical force is the core, the new productivity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nsumption power is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force is the external force of the new energy power system. The government external force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energy power system t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the replacement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As far as China's reality is concerned, China's new energy power system is still in an unbalanced stage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initiative in substitution, a lack of core technology, a lack of high-end new productivity, a lack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and a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xternal fo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vernment's objective of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forces", a systematic policy design idea is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014.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帅;曲孟申;;新能源——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胡成春;;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简况[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3 崔木花;;新能源产业化的路径探讨[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5 杜德利;;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6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明道;蔡国印;陈卓;陈果;;南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实践与探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任振球;;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战略问题——从源头上开发无污染新能源产业化的紧迫性[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艾黎明;;新能源技术在专用汽车底盘上的应用情况[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何奕;新能源人才“质”在环保理念[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于瑶;新能源成中阿合作新“赢点”[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栾哲 聂芳芳 实习生 王心怡;新能源汽车的春天[N];吉林日报;2014年

4 记者 张斐然;新能源汽车:注入我市发展绿能量[N];赤峰日报;2014年

5 记者 张忠霞 王艳红 潘治;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潜力巨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中国楼市记者 张顺军;新能源技术助阵住宅节能开发[N];中国建设报;2005年

7 祝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将设准入门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刘晓星;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提高[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秦 崔立勇;新能源汽车:成熟技术先用起来[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秋梅;我国正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N];经济参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邢万里;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曹钦;天津市新能源发展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谢青;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度化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刘琳;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淼;基于量与价视角的中国新能源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鸣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卢宗霞;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吴迪;H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吴锐;基于非均衡协整理论的新能源—节能减排—经济关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杨琳燕;某企业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翠;WTO框架下我国新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张希;WTO框架下的新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李苓;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郑丹城;我国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83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83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a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