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稻作农户为例

发布时间:2015-03-07 18:42

摘 要:本文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利用农户行为模型,建立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江苏省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的因素。结果显示,是否拥有农业机械、家庭经营主业、农业补贴收入、水稻亩均产量、种植水稻的劳动时间、户主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非农就业净收入、当地非农就业机会等因素对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一体制的各项不足渐露端倪,如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种粮意愿薄弱等。1987年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近几年更是接连在重要文件与会议中提及,因此不少学者从土地的生产效率[1-2],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经济[3-4],如果存在,最适规模是多少[5-6]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同时,鉴于在经营方式改革的进程中发生了强制征收农民土地、擅自更改农业土地的用途等现象,中共中央明确要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确保农户在流转中的主体地位”。江苏省也在2014年农村、农业工作会议中强调“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要以农户为主体”。因此,在经营方式改革上,研究农户的主体行为开始变得必要。
目前我国学者从经营规模的角度对农户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农户规模经营的意愿研究上(张忠明等(2008)[7]、陈秧分等(2009)[8]),针对农户现实决策行为进行的研究[9-10]大多认为农户的决策准则是农业利润最大化。但是黄宗智[11]提出分析小农的行为应运用“效用”观念,把农户看成生产和消费的统一体。农户还会根据自己的利益与经验平衡农业生产、非农就业及家庭消费,以达到“效用最大化”。
因此,本文将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利用农户模型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利用江苏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其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以斯奎尔等[12]提出的农户模型为基础,构建存在非农就业行为的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 :农户的闲暇时间; :购买的商品; :消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 :农户的家庭禀赋特征参数;A:土地投入量(自有土地投入量+增加土地投入量),在本文中就是农户的实际经营规模;W:劳动总投入量(自有劳动投入量+雇佣劳动投入量); :其他可变要素的投入量;T:农户总的可用时间;H:农户雇出的劳动投入量(H>0)或雇入的劳动投入量(H<0);Z:农户用于非农劳动的时间;F:农户自己拥有的土地量; :农户增加的土地投入量( )或农户减少的土地投入量( ); :购买的商品的价格; :农产品价格; :农业雇工工资率; :其他可变要素价格;S:农业劳动与非农就业之外的收入; :非农就业工资率; :土地的价格。
根据上述公式构造拉格朗日方程来求解效用最大化时的均衡条件:
  求解上述方程的一阶导数条件得:
 
可以看出,农户效用最大化时的经营规模与生产函数、农产品价格、土地价格有关。生产函数与农户的家庭禀赋条件、投入劳动时间、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等有关。因而在总的时间约束下,又会受到非农就业时间的影响。土地价格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包括土地本身的价值、农户增加面积需要花费的价格,也包括农业补贴能给耕地带来的增值。农产品价格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产地市场的价格,还应减去农户销售农产品所需的交易成本。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说:
假说1:是否拥有农业机械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
假说2:农业补贴数额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具有正向的影响。
假说3:非农就业净收入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具有负向的影响。
三、实证及结果分析
1.数据来源
考虑到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下的农户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本文选择了苏州市、扬州市、徐州市和淮安市进行调研。在这四个地级市,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市选择2个县的3-4个镇进行入户调研,调查一共覆盖了26个村,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
2.研究模型与变量
本文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经营规模的决策行为。模型表达式为:
 
 为被解释变量, =1表示农户过去三年内有增加经营规模的行为、 =0表示农户没有增加经营规模的行为。解释变量 分别表示以下三类:
(1)农户家庭禀赋特征。包括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家庭农业劳动力比重、家庭经营主业等4项。其中,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为虚拟变量:受过=1、没有接受过=0;家庭经营主业为虚拟变量:种植业=1、非种植业=0。
(2)农户的生产经营特征。具体包括农户家庭是否持有农业机械、农业兼业化程度、水稻亩均产量、水稻种植时间等4项。其中,是否持有农机为虚拟变量:有=1、没有=0。
(3)农户所在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包括农业补贴、非农就业净收入、非农就业机会等3项。其中,当地就业机会按照很好、比较好、不太好、很不好分别赋值1-4。
3.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分析。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了控制异方差的稳健回归。根据结果显示:户主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家庭水稻亩均产量、补贴收入、水稻种植时间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家庭经营主业、家庭非农就业净收入在5%的水平下显著;是否持有农业机械、当地就业机会在10%的水平下显著。而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农业兼业程度和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显著。
表1  回归结果分析
变量 系数 P值 变量 系数 P值
户主受教育年限 0.025 0.656 农业兼业化水平 -0.248 0.296
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 -1.730*** 0.002 农业劳动力比重 1.153 0.154
家庭经营主业 1.333** 0.048 非农净收入 -0.00002** 0.042
是否持有农机 0.828** 0.042 非农就业机会 0.561* 0.05
亩均产量 0.004*** 0.001 水稻种植时间 0.019*** 0.002
农业补贴 0.001*** 0.003 常数项 -7.992 0
注:*,**,***分别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是否持有农业机械在10%的置信水平上有正向影响,假说1得到了验证。一般来说,农户拥有一些固定生产资料,农户的生产效率会增加,同时增加现有经营规模的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都会相对较小。
农业补贴系数为正,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符合假说2。农业补贴越高,,农户的农业总收入越高,种粮热情也会相应提高,越有动力继续增加规模。
非农就业净收入系数为负,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假说3得到了验证。一般来说,农户非农收入高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越高,越倾向于继续投入非农工作。
除了以上假说,我们也发现家庭经营主业、水稻的亩均产量、水稻种植时间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户主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当地非农就业机会对农户的决策行为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家庭经营主业为种植业时,农户外出就业或从事其他产业的经验较少,风险相对较大,同时人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们更有可能选择将生产资料和资本投入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当中,因此更可能增加经营规模。水稻的亩均产量越高,水稻种植时间越多时,农户的农业收益越高,同时参加非农就业的时间成本越高,农户倾向选择增加经营规模的概率越大。户主没有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当地非农就业机会不好时,农户的就业渠道较窄、因此在家庭对经营规模进行决策时就会主张扩大经营规模,以期增加农业收益。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建立了农户经营规模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接受过非农就业培训、非农就业净收入、非农就业机会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有消极的影响。是否拥有农业机械、家庭经营主业、农业补贴收入、水稻亩均产量、水稻种植时间对农户的决策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否持有农业机械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还应重视农业机械的技术改良,同时鼓励发展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农机租赁、维修服务及操作培训。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收入对农民的决策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以试点实行补贴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扩大经营规模的经营主体倾斜。也可尝试按照农户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或对农户的产量进行额外补贴。同时完善农业灾害的补贴制度,让农民能放心种田。
(3)推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农户非农就业收入、非农就业机会对农户的经营规模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既要鼓励有农业专业技术的农民留下来,也要鼓励有一定就业技能的农民走出去。一方面要创造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为农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基础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出去,为农户增加经营规模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高梦滔,张颖.小农户更有效率?——八省农村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06(08):21-26.
[2]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2011(7):14-15.
[3]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59-71,94.
[4]陈雪,宋昱荣.规模经济理论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运用[J].中国物价,2012(07):62-64.
[5]刘玉铭,刘伟.对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检验——以黑龙江省数据为例[J].经济经纬,2007(2).
[6]吴川,褚保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以江苏农业生产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18-21.
[7]张忠明,钱文荣.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03):61-67,40.
[8]陈秧分,刘彦随,翟荣新.基于农户调查的东部沿海地区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9(07):1102-1108.
[9]吕美晔,王凯.菜农资源禀赋对其种植方式和种植规模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菜农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02):64-71.
[10]卢宪英,崔卫杰.影响农户玉米种植规模的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06):35-37.
[1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Singh I., Squire L., Strauss J, A Survey of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 Recent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World Bask Economic Review,1986, Vol.1,No.l:149一179.

 

 

 



本文编号:16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