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经济分配
本文选题:经济分配 切入点:正义原则 出处:《山东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经济活动中的分配正义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和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这首先体现在这个问题本身没有被清晰地阐明。本文力图澄清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为分析该问题提供一个框架。首先,本文解析了经济分配中的要素。其包括分配的对象,分配的机制,分配的层次和分配的范围等。第二,围绕对“给怎样的人同样的东西?给怎样的人不同的东西?”这个问题的解答,文章分析了当今影响较大,流传广泛的正义理论,并力图辨明其各自的界限和问题。第三,文章力图阐明这些正义理论在何种意义和程度上,为经济领域中的不同分配方式来进行辩护和批判,并分析它们会如何影响分配机制的形成。就方法而言,第一步是语言上的批判,追求概念上的清晰与明确;第二步是思想上的批判,梳理出理论的脉络;最后一步是现实批判,追问正义理论对经济分配的辩护和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分配的对象包括机会,合作剩余,经济权利和义务。分配的方式分为市场自发分配和组织按照计划和原则来分配两种。在实际的分配过程中,市场负责部分合作剩余的分配。剩下的合作剩余,经济权利和义务,以及机会都需要组织按照计划来分配。分配具有层次性。第二,不同的正义理论所针对的分配对象不同。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按需分配原则主要处理合作剩余的分配。平等主义,罗尔斯,以及按应得进行分配的原则不仅涉及合作剩余的分配,还处理经济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对于“给怎样的人同样的东西?给怎样的人不同的东西?”这个问题,各派提出功利、权利、需求、应得这4个主要标准,而罗尔斯的理论则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体系。第三,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市场分配机制,一般会获得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分配原则的支持,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应得原则的辩护。在存在大量垄断的情况下,其将受到应得,功利主义,按需分配等原则的强劲批评。在组织设定分配计划时,应得、需求、平等,以及罗尔斯的理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上其作用尤为突出。
[Abstract]:The issue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has long been a hot issue of concern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But unfortunately, we are not able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very well. First of all, this question is not clearly elucidated.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economic distribution. It includes the object of distribution, the mechanism of distribution, the level of distribution and the scope of distribution. Second, it revolves around "to what kind of person the same thing?"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tial and widespread theories of justice today, and to identify their respective boundaries and problems. Third, the article tries to clarify the significance and extent of these theories of justice. It defends and criticiz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distribution in the economic field, and analyzes how they will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terms of methods, the first step is the criticism of language and the pursuit of clarity and clarity of concept. The second step is ideological criticism, combing out the context of theory, and the last step is realistic criticism, questioning the defense and influence of justice theory on economic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basic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objects of distribution in the economic field include opportunities, cooperation surplus, Econom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way of distribu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pontaneous market distribution and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plan and principle. In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process, the marke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al cooperative surplus, the remaining cooperative surplus, econom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need to be 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the plan. Distribution is hierarchical. Second, different theories of justice are directed at different objects of distribution. Utilitarianism, liberalism,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need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cooperative surplus. The principle of egalitarianism, Rawls,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ntitlement is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cooperative surplus, It also deals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different things? "on this issue, the parties put forward the four main criteria of utility, power, demand, and entitlement, while Rawls' theory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hird, the marke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in the case of complete competition. Generally supported by liberal and utilitaria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justified by the principle of entitlement. In the case of a large number of monopolies, they will be entitled to entitlement, utilitarianism, Strong criticism of principles such as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need. In organizing distribution plans, the theories of entitlement, demand, equality, and Rawl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琳;;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反思[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2 秦宇佳;;从罗尔斯公正道义论的角度浅析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现象[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3 潘斌;;风险分配与气候正义[J];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4 高凤勤;;环境正义视角下的我国环境税制改革[J];税务研究;2011年07期
5 阳东辰;;社会转型期资源分配正义的结构性路径:一个框架性阐释[J];改革;2011年06期
6 孙红玉;;浅析分配正义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11年08期
7 方广宇;;自由和平等是相容的么?——以柯亨与诺齐克之争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6期
8 李明;杨菲;;亚当·斯密与罗尔斯正义观比较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9 贾霄燕;荣冀川;;高校适用听证制度利弊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6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小明;吴兴顺;;正义运行发展的四大原则——从差异与同一辩证统一之角度来考察正义[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看我国的教育公平[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立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韦美文;;浅析马鹿塘一、二期水电站运行容量经济分配[A];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水电厂(站)机电设备运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明伟;;正义:政治与法的核心价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第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义性探析——基于罗尔斯正义第二原则的视角[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荆珍;;环境正义原则与REDD机制国际法律框架的构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刘星;;安全生产理论的道德基础探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韩立新;;环境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耀明;;关于税收基本问题的再认识[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生;平等主张与主张不平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徐幻;正义原则的边界意识[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李义天 中央编译局;无知之幕:发现还是检测正义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谢淮安 (作者单位: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论班组建设与经济分配挂勾[N];安徽经济报;2007年
5 林波;罗尔斯:基于正义原则的平等观[N];学习时报;2006年
6 颜廷兵邋李志勇;“三级公开”拉近干群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7 采写 李丰谷;正确处理群众上访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N];成都日报;2006年
8 杨涛;遗产税究竟该不该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9 杨通进;作为伦理学基本理念的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龚晓;探寻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兴超;自由主义中立性研究:辩护与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丁雪枫;道德正义论[D];东南大学;2005年
3 任俊;制度辩护:问题和进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资琳;契约制度的正当性论证[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立;平等的范式[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玉芳;新自由主义:自由与平等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9年
7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宿晓;国际正义与全球正义辨[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云平;WTO法的伦理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邓毅;宪政民主的道德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子旭;罗尔斯正义原则及对我国社会公正建设的启示[D];河北大学;2012年
2 肖劲草;正义与经济分配[D];山东大学;2009年
3 姚萍;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丽丽;罗尔斯正义原则及对我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启示[D];河北大学;2011年
5 王雅林;论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邓仁伟;发展伦理视阀中的正义原则[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政林;火电厂厂级负荷优化调度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8 姜雪;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法理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蕾;关于先占问题的伦理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晓宏;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93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9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