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探索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两种平衡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毛泽东 切入点:积极平衡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力图依据所占有的第一手史料,结合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十年探索时期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中平衡问题的认识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揭示毛泽东这一认识的价值以及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 文章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十年探索时期毛泽东关于经济建设中平衡问题认识的演变历程,认为他的这一认识经历了积极平衡思想的萌芽、综合平衡思想的萌芽、向强调不平衡思想的转化、积极平衡思想的全面阐述、综合平衡思想的全面阐发等五个阶段的变化。第二部分概括了十年探索时期毛泽东的两种经济建设平衡思想——积极平衡和综合平衡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这两种思想对于经济建设的不同影响,以及产生这两种思想的不同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根源。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揭示了毛泽东经济建设平衡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
[Abstract]:Based on the first-hand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great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Mao Zedong's understanding of the balanc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on this basis gives an objective view.The fair evaluation reveals the value of Mao Zedong's understanding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article.The first part mainly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Mao Zedong's understanding of balanc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en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thinks that his understanding has experienced the germination of positive balance thought and the germ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balance thought.To emphas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balanced thought, the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of positive balance thought,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balance thought.The second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Mao Zedong's two kinds of balanced thought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positive balance and comprehensive balance, and analyzes their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And the different theories, history, and reality that gave rise to these two ideas.The third part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Mao Zedong's thought of balanc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two parts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091.9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肖萍;;毛泽东财经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与新中国财经干部队伍建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4 李晓新;;宪法经济制度的规范化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杜环欢;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模式建构——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比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夏玲,徐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创新——试论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方应鸿;;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石国亮;;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李里峰;;经济的“土改”与政治的“土改”——关于土地改革历史意义的再思考[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玉洁;;毛泽东的史学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俊梅;杨蓓;;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杨桂宏;;关于山西互助合作问题争论的评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马又清;;以毛泽东统战理论为指导,做好在新社会阶层中的统战工作[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7 陆德生;;论铁军精神的形成[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8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段发虎;;浅谈学术交流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10 姜红;;毛泽东重视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利用[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李玉刚;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6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7 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屠春友;邓小平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庄杰;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邢雁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邱东晨;论新党的崛起和衰落[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董昭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共合作的基本立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姜文华;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10 刘雪屏;清末电信业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712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71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