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周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性联系——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再认识
本文选题:经济周期 切入点:市场机制 出处:《河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针对当前经济学界对经济周期问题存在的不同见解,重新分析并明确了经济 周期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经济周期特征的主要因素进行 了较细致的探讨,得出经济周期与市场经济具有本质性联系这一结论。 通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从本质上讲,造成经济周期的内在力量就是市场机制。 经济周期是市场调节机制规律性的外在体现。市场机制的作用程度在不同的市场经 济体系中存在差异,因而经济周期也随市场经济的演化和国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 征。政府干预是影响经济周期的最主要的因素,它正在并将继续促进宏观经济的良性 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宏观经济波动特征,进一步明确,没有市场经济, 就没有经济周期。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确立、成熟和完善,我国宏 观经济态势已逐渐显露周期特征。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current economists on the issue of economic cycle, this paper reanalyses and clarifies the economy.The concept of cycle, and thu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business cycle and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siness cycle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usiness cycle and the market economy have the essential relation is obtained.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essence, the internal force that causes the economic cycle is the market mechanism.Economic cycle is the external embodiment of the regularity of market regulation mechanism.The degree of effect of market mechanism in different market economies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so the economic cycle is differ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different countries.Sign.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economic cycle, is and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macroeconomic healthDevelopment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China's planned economy era, this paper further clarifies that there is no market economy.There is no economic cycle.With the establishment, maturity and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market system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has gradually revealed the cyclical characteristic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0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梅波;吕朝凤;;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边际分析[J];世界经济;2011年06期
2 骆祚炎;;资产价格波动、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调控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年03期
3 李文明;吕福玉;;经济长波理论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经济周期新拐点投资把握确定性[J];证券导刊;2011年24期
5 郑挺国;郭辉铭;;GDP数据修正对经济周期测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11年08期
6 杨湘波;涂守才;袁乐平;;大陆与台湾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7 赵苗苗;周阳阳;;菲利普斯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J];经济导刊;2011年06期
8 隋建利;刘金全;;中美两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联动机制的差异性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7期
9 刘兴华;;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东南亚利率政策[J];亚太经济;2011年04期
10 郝军;刘洁;;恩格尔系数局限性分析——以河北省农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乐一;;论当前我国经济周期的阶段[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崔友平;;重温邓小平“上台阶”理论 熨平我国经济周期[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卢盛荣;李文溥;林光平;;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孙天琦;;改进杠杆率监管:次贷危机给监管当局提出的重要任务[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5 李秉文;王伟;;我国的经济周期性调控与兰州经济发展[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崇仪;;美国经济周期变动与宏观经济决策[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韩世坤;韩爱琼;叶华;;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研究——美国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的实证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易志高;茅宁;耿修林;;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开发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郭文伟;宋光辉;;经济周期、经济冲击与“小盘股效应”[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10 龚乃全;王国旗;;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理论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探索[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jim Walker;中国首个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经济周期[N];中国保险报;2005年
2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 包宗华;研究经济周期的目的[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3 经济所 刘树成;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背景特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郑超愚;新一轮经济周期中货币政策呈现趋紧倾向[N];金融时报;2004年
5 清 清;投资踏准经济周期节拍[N];证券日报;2005年
6 韩世同;新一轮经济周期调整房市[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宋宏;理性应对经济周期变化[N];安徽日报;2008年
8 荆参;新经济与经济周期[N];人民邮电;2000年
9 ;心理学和经济周期[N];中国财经报;2002年
10 刘树成;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雄威;我国经济周期非线性特征分析与经济周期测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任志祥;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越;基于经济周期的社保基金资产配置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曲国俊;我国汽车产业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崔晓燕;东亚最适度通货区的经济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谢卫东;股票市场波动性、传导机制与风险机制的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建军;Markov机制转换模型研究及其在经济周期分析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10 伍军;国际对冲基金的行业轮动投资:理论与实践[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凌云;论经济周期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性联系——对经济周期形成原因与影响因素的再认识[D];河北大学;2001年
2 畅博;基于经济周期的铁路货运量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池京均;金融危机后中日韩经济周期协动性和影响因素的确定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邵淑贤;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金唯杰;中国和G7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丹;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协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吕忠伟;我国经济周期的统计分析[D];湖南大学;2004年
8 邹娟;房地产周期波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纪鸿超;基于东亚经济的I-RBC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谭德彬;基于景气预测技术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4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71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