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资源位研究
本文选题:区域资源位 + 人力资源位 ; 参考:《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区域资源位的概念与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选取从业人员数量等13个变量构成区域资源位计量指标体系,同时选取北京等31个样本地区,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样本地区的区域综合资源位及各子资源位进行计量分析。区域资源位排序结果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基本吻合。因子分析结果还进一步显示:在构成区域资源位的各子资源位系统中,资本与技术资源位对区域综合资源位的贡献率最大,它是构成区域综合资源位的主导因素。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表明:区域资源位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总体存在正相关;在构成区域综合资源位的各子资源位系统中,人力资源位、资本与技术资源位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度较高。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结论。最后,在相关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位对策。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and analysis framework of regional resource level, and on this basis, selects 13 variables, such as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to form a regional resource leve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and selects 31 sample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etc. Factor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resource level and sub-resource level in the sample area. The result of regional resource ranking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The results of factor analysis further show that in the sub-resource bit system, capital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contribute the most to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resource level, which is the dominant factor of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resource position. Furthe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resource level and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high.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further confirmed this conclusion.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ource posi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商学院 北京广播学院
【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和郑州大学人文社科基地“系统经济学研究所”专项研究课题联合资助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昝廷全;资源位理论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9期
2 昝廷全;资源位的层级结构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6期
3 昝廷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庆涛;规范资本流动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张永良;张学琴;郑伟;;我国小城镇发展中的个体·企业及政府行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3 白小明;;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4 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母健;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5期
6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陈建华;刘大庆;朱林;;体育院校毕业生竞争力评估指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尹亮,王关义;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与途径[J];商业研究;2002年06期
9 王建刚,于英川;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1期
10 罗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郭鸿雁;;传媒产业研究的资源位框架[A];中国传媒经济(第一辑)[C];2004年
2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戴宾;杨建;;城市边缘区与统筹城乡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诗波;李崇光;;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测算与效率监测[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原国华;;对“城中村”改造的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7 薛领;;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明浩;;城市经营·城市价值·城市治理[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段兆广;朱跃华;;江苏省沿海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彪;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阳昌寿;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4 杜梅;电子商务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5 王国栋;地域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7 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8 吕德宏;西部地区金融结构重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周启蕾;现代物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毛志雄;中国城区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宇;新疆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0年
2 甄理;吉林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3 柯常松;安徽与邻省农业增长的比较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4 梁斐;广西投资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鲁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7 张长标;小合成氨技术改造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8 袁健;重庆市城镇基准地价统一体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9 张春勋;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贾若祥;中国地区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概念与原理[J];大自然探索;1991年02期
2 昝廷全;资源位理论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9期
3 昝廷全;资源位的层级结构及其政策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6期
4 昝廷全,朱立新;自然资源的运筹分析及其泛权场网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8年08期
,本文编号:1939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3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