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产业深化理论——一个新产业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18-05-27 03:03

  本文选题:产业深化 + 工业化 ; 参考:《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论文


【摘要】: 产业深化发展严重滞后所形成的“质量陷阱”,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障碍。除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客观因素外,主流工业化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的片面定位是造成“质量陷阱”的极其重要的主观方面。主流工业化理论来源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产业自身得以充分发展成为其隐含的前提条件而不被纳入到理论研究视野。无疑,在解释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问题时,主流工业化理论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一致性,但工业化基础与背景的不同,使其必然在指导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时发生变异。当然,国际分工理论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角度对产业自身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性研究,但其内含的经济伦理缺陷决定了它必然加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化质量差距。因此,将产业深化发展纳入到工业化理论,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质量,实现“速度” 和“质量”相统一的迫切要求,也是扩展产业经济理论研究边界的必然趋势。 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这部分首先从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差距的表现入手,叙述了产业深化理论提出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该理论框架的研究价值,指出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主要对主流工业化理论进行了批判。这部分首先概要总结了主流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出主流工业化理论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演进”,论述了产业结构理论与工业化理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对产业结构理论发展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面临的困境和主流工业化理论一般性特征的缺陷,提出了新产业理论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再次,遵循“面”、“点”批判相结合的原则,对“双重标准工业化阶段理论”进行了个别意义上的批判。 第三部分作为论文的最核心内容,提出了产业深化理论的基本框架。新增长理论关于内生技术进步的论证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毁灭机制”奠定了产业深化发展的理论机理基础。国际分工的客观存在,使产业深化表现为一国产业总体状态上或者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的趋势。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WP=4 而本论文主要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另外,论文还对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内容和边界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产业深化定量分析的基本指标、辅助指标及比较方法。 第四部分根据“产业深化”思想,对主流工业化理论的一些重要内容做出了修正,认为应将信息工业化纳入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阶段构成,将产业深化纳入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内涵。基于工业化新内涵,制度、技术与人力资本存量、RD投入、政策等因素构成了发展中国家“质量”与“速度”相统一的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当然,这些因素的改善也构成了实现产业深化跨越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五部分对中国产业深化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考察,并选择了钢铁工业、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和信息工业,分别作为传统产业、当前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产业,进行了分产业的案例研究。发现我国不仅产业深化总体发展滞后,不仅传统产业、当前支柱产业的产业深化发展滞后,而且当前新兴产业的产业深化发展同样没有摆脱滞后的尴尬境地。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因为它隐含着这样的含义:我国缺乏实现新兴产业产业深化的能力和基础,我国产业存在着永久处于生产与供给低端阶段的可能性。 第六部分主要探讨了我国产业深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前景,认为尽管我国存在着各种“后进劣势”,,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市场需求、科研开发、制度环境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和空间,为此,要实施“重点产业”优先实现产业深化创新的模式和以“重点产业”带动“一般产业”的路径、“国家创新机制为基础,市场创新机制为主导”的产业深化创新模式、“主体多元化”的产业深化创新模式。另外,产业深化政策、产业深化发展战略、产业组织创新战略、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等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产业深化创新的全面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n the light of the objective factor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mselves , the mainstream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ive aspec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The mainstream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is based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The first par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This part starts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ing countries ' industrialization gap ,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industry deepening theory , and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paper .









In the second part ,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are summarized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discussed .









The third part , a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paper , puts forwar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deepening theory of industry . The new growth theory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deep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



















WP=4










In addition , the thesis defin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boundary of industry deepening theory ,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ndex , auxiliary index and comparison method for deepe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ustry .









In the fourth part ,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of " industrial deepening " , som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industrialization theory have been revised .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new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 system , 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 stock , RD input and policy constitute the restriction factors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 quality " and " speed "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









The fifth part examin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industry , and selects the steel industry , the textile industry ,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as the representative industry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 the current pillar industry and the Xinxing industry , and carries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sub - industry .









The sixth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prospects of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our industry , and believes that , despite all kinds of " backward disadvantage " in our country , China is a big country in development , market demand ,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 Therefore , it is important to implement the " key industry " to realize the industry deepening innovation mode and the industry deepening innovation mode of " key industry " , " national innovation mechanism " , industry deepening innovation mode ,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etc .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石虎;;浅谈新产业公司如何作好共青团工作[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2 ;关于核准东吴新产业精选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的批复[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1年06期

3 本刊编辑部;;新产业新机会[J];长三角;2010年08期

4 ;长春新产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J];光机电信息;2011年09期

5 余元志;段燕;袁茂栋;;转型发展在西山——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新产业发展见闻[J];记者观察(下半月);2011年06期

6 罗义;;浅谈企业青年成长成才之路[J];品牌;2011年05期

7 李强强;;来自前线的炮火声[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3期

8 ;河北安新县兴起旅游文化新产业 小芦苇做成大文章[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4期

9 ;风险投资:培育广东创新产业的摇篮[J];红广角;2011年06期

10 宋华安;;中国首富为何多为浙商?[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曙斌;;新能源、新产业、服务新农村[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有年;李华;;从以往兴村建设谈北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3 陈富强;;畜牧新产业——肉犬圈养技术的探讨[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优质畜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人文关怀之中[A];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典型文集[C];2007年

5 田静;;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李章大;;迎接海洋经济发展新时代,建设潮汕先进适用技术新产业[A];海洋油气、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产化合作——第一届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文集[C];2004年

7 薛苏杭;;发挥企业优势——为西部科技场馆建设服务[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西部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C];2005年

8 秦岩;;从“区位机会窗口”剖析“第三意大利”的兴起——兼论对我国西部发展的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王长全;;下好“三个功夫” 为新农村建设助力[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马玉林;武普照;;论政府行为与自主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颖z" 陈洋;北京怀柔新产业吸引投资30亿元[N];中国贸易报;2005年

2 记者 魏志强;大港油田集团加快开发新产业[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李国杰;基于TRON建立新产业[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党委;深化理论学习 创造新的辉煌[N];解放军报;2004年

5 张贵志;大港集团加速发展新产业项目[N];中国石油报;2004年

6 ;创维涉足六项新产业[N];中国电子报;2005年

7 何勇海;37亿挥戈新产业 长虹力挽巨亏残局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8 武统;一项提案推进一个新产业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何况 何沙洲;35亿挥戈新产业 长虹期待浴火重生[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江涛;产业深化理论——一个新产业理论框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柯俊杰;新兴产业厂商发展要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谢智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组织合理化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浪飞;精密合金层状复合材料轧制变形规律的研究[D];中南工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孝平;HILED光电新产业预算执行偏差案例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段志远;IRIS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杨洁;基于ASP.NET Ajax的Web开发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超;大丰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探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李军;基于技术预见的产业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金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吴凡;“碎片化”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广告运作模式探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马钊;河南省大型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9 刘淑琴;产业融合环境下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冯容;证券市场与企业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940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40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a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