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工人力量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01 17:54
【摘要】: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将工人力量的变化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当中,考察了劳资间相对力量变化作用于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机制。其中,工人力量对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关系表现为,抑制工人力量以降低剩余价值生产的不确定性和调动工人主动性推动技术创新之间的矛盾;工人权力对利润率的关系表现为,削弱工人议价力提高利润份额和改善对工人的分配促进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冲突。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剩余劳动力条件、劳动力再生产与就业体制变革共同塑造了工人力量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参考社会学研究对工人力量类型的划分,本文寻找适当指标构建出工人力量变化的指数。经验分析显示,工人力量的相对下降对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也通过工资份额的下降作用于利润率的增长,曾经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一作用机制正在受到工人力量上升和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的挑战。当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应再复制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的"利润修复"路径。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econom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nge of workers' power into 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of relative strength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acting o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ofit margin. Among the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kers' power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training workers' power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surplus value production and mobilizing workers' initiative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ers' power and profit margin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weakening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workers to increase profit share and improving the distribution of worker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surplus value. In the course of China's reform, the conditions of surplus labor force, labor reprod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employment system have shaped the changes of workers' power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Referr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workers' power types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looks for appropriate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the index of workers' strength chang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workers' power has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and the decline of wage sha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profit margin, which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But this mechanism is being challenged by rising worker power and relative global overproduction.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should no longer replicate the "profit repair" path of neoliberal accumul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青年教师成长项目(JBK15014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F014.2;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盛汉;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J];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2 郭剑雄;社会科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学海;2000年03期

3 ;旧书新评:《低代价经济增长论》[J];博览群书;2002年06期

4 ;创业与经济增长[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8期

5 戴武堂;论经济增长质量及其改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邹薇;;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一个新的分析思路[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3年01期

7 于金秀,刘藏慎;经济增长与现代生态意识[J];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8 马春康;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J];理论学习;2004年09期

9 梁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年06期

10 萧坊;“不道德”的生意经[J];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2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3 李华晶;;知识过滤、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31个地区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罗浩;季任钧;;文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初步框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郭晔;盖文启;;生命经济:持续经济增长的新路径[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何一鸣;高少慧;;市场化制度变迁与广东经济增长[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郑长德;单德朋;;族群多样性与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综述[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余亚东;胡山鹰;陈定江;沈静珠;金涌;;经济增长生态指数评价方法[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何应森;;法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问题[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宇;;空间经济视角下的外资依赖与中国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2 张宇燕;经济增长与社会动荡的 “托克维尔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徐康宁;资源、制度与经济增长[N];新华日报;2007年

4 李义平;资源逼迫: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的杠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樊春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N];科技日报;2000年

6 向松祚;谁吃掉了我们经济的增长[N];证券时报;2002年

7 证券时报市场部副主任 肖国元;当经济增长遭遇天花板[N];证券时报;2014年

8 陈忠斌;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N];光明日报;2003年

9 王诚庆;宏观好转意味着什么[N];中国信息报;2000年

1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魏翔;快乐经济增长:有闲而有钱[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鲁育宗;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胡永平;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李春龙;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云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马瑞永;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郎永清;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05年

8 李红;经济增长的控制模型研究[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03年

9 李永辉;金融体系与内生经济增长[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10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2 金永军;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3年

3 薛晓杰;民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与经验研究综述[D];辽宁大学;2013年

4 倪玲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逻辑关系研究的一个视角[D];厦门大学;2008年

5 彭建仿;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6 林勇;公共投入主导下教育协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7 舒天斌;经济增长代价的伦理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琪;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曹曦;法律,信任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王蓉;基于伦理基础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04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304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