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06 15:33
【摘要】: 区域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获取区域竞争优势关键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总的来说,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创新驱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需要准确评估区域创新能力,深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结构模型;需要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分析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探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因此,运用新的测评方法和新的视角探讨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提升机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以系统科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创新理论、知识管理、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以支持向量机、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为技术手段,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提升机制为研究核心,构建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针对区域创新能力特征不显著的不足,从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合作创新等新视角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突出了社会性、文化性、互动性、非线性等新特征,揭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依托创新网络运用创新资源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国家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相区别。提出了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能力的载体,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构建了三层次的区域创新网络结构模型,为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和深入研究提升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针对已有研究区域创新能力内部结构模糊、要素关系不够清晰的不足,整合了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提出了五要素区域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即区域创新资源、区域文化、社会资本、合作创新、创新产出构成区域创新能力,并详细分析了五个要素之间互动关系,明确了区域创新能力内部结构,为区域创新能力测评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现有研究测评指标随意性、权重主观性、线性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创新非线性的不足,通过专家参与、经过相关分析、鉴定力分析从61项指标中筛选30项指标,构建了测评指标体系;根据区域创新能力小样本、多维度、非线性特征,运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测评模型,发现测评结果更真实、更准确,克服了线性测评方法、神经网络测评方法不足。 整合了创新网络、知识管理、学习理论,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中心突破、梯次带动周边、螺旋式上升。宏观上,揭示了区域创新的实质是一种组织间学习过程,提出了创新组织间学习模型,分析了该过程环节、影响因素。微观上,创新组织需要具备创新资源、联结能力和整合能力,提出了创新过程是一个多样化、异质性知识聚集的过程,创新组织从创新网络搜索、转移知识,经过知识整合实现创新,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链传导、产业间传导、示范效应三种机制带动产业链、相邻产业、地理相邻组织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包括若干小周期,每一小周期创新能力都会提升。 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概念,能够使每个区域在同自身纵向比较中抵消客观基础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克服了以往静态比较的不足。将支持向量机与数据包络分析整合,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测度方法,能够真实测度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使得测评结果更客观。测度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3~2006年创新能力提升度,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为四类,发现A类7个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最快,B类9个区域较快,C类11个区域一般,D类3个区域缓慢。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总量、增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创新产出、创新合作的总量、以及创新产出、合作创新、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的增量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度相关系数较高。 对四类区域进行深入讨论,全面分析了四类区域经济背景以及创新能力五要素实力,根据四类区域实际状况,从创新资源、合作创新、创新产出、社会资本和区域文化五方面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图文】:

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系统,欧共体,国际组织


创新系统、国际组织、欧共体政策机构等,它们之间存在等联系。区域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外部环境与区域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它们能够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能够影响这些机构的运用[26],见图 1-1。

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沛;蒲勇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年04期

2 姜磊;季民河;;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知识溢出和区域创新——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J];科技与经济;2011年04期

3 姜磊;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趋同研究——基于专利指标[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4 李杏;毛丹剑;;江苏省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刘和东;;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超越知识生产函数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07期

6 姜磊;戈冬梅;季民河;;长三角区域创新差异和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7 李影;;基于PCA的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分析[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0年06期

8 曲泽静;史安娜;;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6期

9 陈武;常燕;;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10 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中国30个地区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分类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缪胜光;陈国宏;李美娟;;基于云理论的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及其非线性测评模型[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钒;;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周辉;刘思峰;;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以景德镇陶瓷产业为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朱彬;;基于BP神经网络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7 郑宇;;“海西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8 薛风平;;基于LS-SVM的区域创新能力预测模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变化趋势系统分析——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贺善侃;;论创新思维的群体组织环境[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文利;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出炉江苏跃升第一[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2 王蕾;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N];中国工业报;2010年

3 记者 王惜纯;区域创新能力 江苏居首北京第三[N];中国质量报;2010年

4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新华日报;2010年

5 吴红萱 孙昂;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N];中国财经报;2010年

6 鲍仁;江苏创新能力居首位[N];扬州日报;2010年

7 吴国荣;江苏成为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地区之一[N];中国包装报;2010年

8 记者 陈磊;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科技日报;2009年

9 记者 蔡玉高 代群 陈钢;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迅速提升三大启示[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出炉[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周万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顼志芬;面向创新的项目导向型企业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张庆滨;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陈玉川;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9 何为东;省部科技会商制度的运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蔡晓月;熊彼特式创新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衍飞;江西省设区市区域创新能力及其提升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甘蓉蓉;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晓飞;辽宁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高仕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石婷;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褚立波;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玉博;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8 李昊月;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能力及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朱润润;区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陈如琳;基于特征选择和支持向量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70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570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