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哈肯模型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3:08

  本文关键词:基于哈肯模型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产业竞争已经由资源和资本竞争转变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然而,科学技术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模式的融合性加剧,使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现有的科技创新需求。我国一系列关于创新的发展规划及颁布的相关政策,标志着协同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我国当前倡导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高校和政府成为创新系统中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力量,以此为基础的协同创新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系统演进的动力以及系统的演化机制等问题尚在探索之中,亟需大量的研究来丰富与充实。论文在回顾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协同创新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对自组织理论、三螺旋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介绍。首先分析了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并对自组织理论、三螺旋理论应用于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机制研究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将合作分为大学-企业、大学-政府、企业-政府、大学-企业-政府四种类型,并利用我国21个省市2011-2012年的发明专利申请信息数据,对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哈肯模型对我国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序参量进行了识别。最后,在分析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演化基础之上,对我国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协同创新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大学-企业的合作是我国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序参量,在演化过程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是系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系统结构创新承载力不断提升的含有自催化的超循环自组织过程。并就如何促进协同创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协同创新 三螺旋理论 自组织 序参量 哈肯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6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1 绪论7-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意义7-8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8-9
  • 1.2.1 研究目的8
  • 1.2.2 研究内容8-9
  • 1.3 文献综述9-12
  • 1.3.1 自组织理论研究现状9-10
  • 1.3.2 三螺旋理论国研究现状10
  • 1.3.3 协同创新系统的国内外研究10-11
  • 1.3.4 我国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11-12
  • 1.3.5 文献述评12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图12-14
  • 1.4.1 研究方法12-13
  • 1.4.2 研究路线图13-14
  • 1.5 本文主要贡献14-16
  • 2 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的相关理论概述16-24
  • 2.1 协同创新的定义16-17
  • 2.2 协同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的自组织理论基础17-20
  • 2.2.1 自组织理论的概述17
  • 2.2.2 协同学理论17-18
  • 2.2.3 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特征分析18-20
  • 2.3 三螺旋理论简介20-23
  • 2.3.1 三螺旋理论的提出20
  • 2.3.2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20-23
  • 2.4 自组织理论、三螺旋理论应用于我国协同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的适用性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3 以三螺旋为视角的协同创新发展现状24-30
  • 3.1 三螺旋值计算方法24-25
  • 3.2 以专利数据为基础的协同创新现状25-28
  • 3.2.1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25-27
  • 3.2.2 我国协同创新系统三螺旋结构发展现状27-28
  • 3.3 本章小结28-30
  • 4 协同创新系统序参量识别研究30-36
  • 4.1 哈肯模型及计算方法30
  • 4.2 协同创新系统哈肯模型实证检验过程30-32
  • 4.3 协同创新系统哈肯模型实证结果分析32-35
  • 4.3.1 协同创新系统演化控制变量分析32-33
  • 4.3.2 协同创新系统状态变量支配关系分析33-35
  • 4.4 本章小结35-36
  • 5 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分析36-43
  • 5.1 协同创新系统子系统演化分析36-40
  • 5.1.1 协同创新系统UI-UG子系统演化分析36-37
  • 5.1.2 协同创新系统UI-IG子系统演化分析37-38
  • 5.1.3 协同创新系统UI-UIG子系统演化分析38-39
  • 5.1.4 协同创新系统IG-UG子系统演化分析39
  • 5.1.5 协同创新系统UIG-UG子系统演化分析39-40
  • 5.2 协同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分析40-41
  • 5.3 政策建议41-42
  • 5.4 本章小结42-43
  • 6 结论及展望43-45
  • 6.1 结论43
  • 6.2 展望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淑文;;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知识结构演化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06期

2 刘晔;;企业能力本质及其演化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任建雄;;基于耗散结构论的开发区有序演化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1期

4 顾文涛;李东红;王以华;;企业自我实现的演化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1期

5 李朝明;刘松;;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演化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3年02期

6 冯林安;张瑞锋;;农业复合系统持续协调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6年03期

7 陈宝国;丁长青;;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知识共享的演化机制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期

8 郭强;李霞;;企业成长的演化机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年02期

9 陈彦亮;高闯;;组织惯例的跨层级演化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年03期

10 魏遥;雷良海;;基于Brusselator模型的产融集团演化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品群;汪秉宏;罗晓曙;周涛;;演化网络中成长与老化之间的竞争[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杨春宇;黄震方;毛卫东;;基于系统科学的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机制及规律性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伟林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区域协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化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青;现代服务业演化机制与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小明;双重网络中考虑能力有限的个体的合作演化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余霆震;基于哈肯模型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姜涵;我国矿企境外投资的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张晓兰;东京和纽约都市圈演化机制与发展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爱玲;反腐类微博舆情热点演化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哈肯模型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0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