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论价值转形问题的“历史量纲”

发布时间:2017-03-30 01:05

  本文关键词:论价值转形问题的“历史量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正确理解价值转形问题,不仅要有静态分析观点,而且更要有动态分析观点。完整的转形分析应该是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结合,是逻辑转形和历史转形的统一。历史转形作为价值转形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弱化或忽视。重视历史转形,正确认识历史转形,科学的说明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历史过程,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时期经济运动的过程和规律,这是转形分析的本质要求。本文从价值转形百年争论的演变发展过程出发,概括了价值转形的三个主要争论时期,分别为转形争论的早期阶段、狭义转形争论阶段以及广义转形争论阶段,而历史转形问题的提出正是广义价值转形阶段的一个重要争论。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四种不同观点的分析评判,得出正确解答历史转形的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回答历史转形的始点在哪,或者说,存不存在按价值交换的简单商品阶段。对于这一问题必须追溯到《资本论》逻辑起点——商品性质的研究,因为不同商品的性质界定对研究历史转形将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解答历史转形的基础。二是基于恩格斯的增补对马克思历史转形进行补充性论证;三是回答转形的逻辑过程与历史过程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正确理解这一问题,要从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入手,这是解答历史转形的关键。按照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最终得出价值转形是逻辑转形与历史转形的统一,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逻辑与历史的内在一致性,从而证明了《资本论》是一个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最后,重视和研究历史转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正确认识历史转形,有利于解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的问题,有利于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第二,正确认识历史转形,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键词】:价值转形 历史过程 逻辑过程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014.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研究背景9
  • 1.2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9-10
  • 1.2.1 理论价值9-10
  • 1.2.2 现实意义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2-15
  • 1.4.1 研究目标12
  • 1.4.2 主要内容12-13
  • 1.4.3 研究方法13-14
  • 1.4.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4-15
  • 第2章“历史转形”问题的由来15-21
  • 2.1 价值转形争论的演变发展15-20
  • 2.1.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转形争论的早期阶段15-17
  • 2.1.2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狭义转形”争论阶段17-18
  • 2.1.3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广义转形”争论阶段18-20
  • 2.2“历史转形”问题的提出20-21
  • 第3章 评国内外学者对“历史转形”的不同观点21-27
  • 3.1 评形式上的逻辑转形等于历史转形论21-22
  • 3.2 评只有逻辑转形,,没有历史转形论22-23
  • 3.3 评历史转形无需“历史过程”的中介论23-24
  • 3.4 评恩格斯的历史补充是对马克思转形的“偏差”论24-27
  • 第4章“历史转形”问题的正确解答27-38
  • 4.1“历史转形”的始点——按价值交换的简单商品阶段27-31
  • 4.1.1 《资本论》逻辑起点——商品的性质界定27-29
  • 4.1.2 商品性质的界定与理解转形的“历史量纲”29-31
  • 4.2 恩格斯基于历史方法对价值转形的补充性论证31-33
  • 4.3 转形的逻辑过程与历史过程的相统一33-38
  • 4.3.1 马克思关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的论述33-35
  • 4.3.2 转形的逻辑过程与历史过程相统一的两重含义35-38
  • 第5章 研究“历史转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8-42
  • 5.1 有利于解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的问题38-40
  • 5.2 有利于用科学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45-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仁君;关于转形问题争论中三种基本态度的评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1期

2 陈志烨;转形问题的双量及多量模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罗晋川,王筱欣,罗德琼;关于“价值转形”的理论思考[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高伟;;“新解释”解决了转形问题吗?——非转形问题还是转形问题的新解法[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胡代光;;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一书[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6 吴义刚;方劲松;;“转形问题”:一个百年难题的解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丁堡骏;;再生产平衡条件公式是如何被引入转形研究领域的[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王志国;马克思“价值转形”的对称不变性解法[J];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9 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转形理论的一个数理证明——兼评鲍特凯维兹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10 白暴力;董宇坤;;胡代光先生“价值转形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真的“最终解决”了吗?——评张忠任先生关于转形问题的解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忠任;;转形问题的数学解决[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朱奎;;转形问题:一个动态分析框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罗雄飞;;如何理解马克思转形理论的内在逻辑?——评鲍特凯维茨的转形模型[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5 刘艳龙;;按照马克思的逻辑理解马克思——评丁堡骏博士的《转形问题研究》兼与岳宏志先生商榷[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6 丁堡骏;;转形问题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冯金华;;价值转形:一个伪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杨玉生;;马克思的“转形”问题和斯拉法的标准商品——对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吉特·辛哈观点的评述[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岳宏志;寇雅玲;杨燕;;转形理论是重建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研究的马尔科夫过程解法之迷途——评森岛通夫转形问题的解法[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慧;转型,还是转形?[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孙修南;世界经济学难题的新证明[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e

本文编号:275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5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4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