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
发布时间:2017-04-02 15:06
本文关键词: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在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研究时都将考察目光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劳动异化思想上,却忽视了与其同为“巴黎手稿”①系列之重要组成部分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思想的发展。 众所周知,“异化”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在他之前就有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对此有过研究,他们的研究也并非只在同一领域,从最开始的政治学领域到哲学领域再到经济学领域,可见异化思想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马克思就是在批判继承前人异化思想的前提下,才逐渐形成并确立其异化理论的。对“异化”概念的来源与早期异化思想的研究表明,早于马克思的人们主要是对异化的表面现象所进行的研究,马克思则对劳动异化的本质进行了揭示。在“巴黎手稿”时期就表现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这个作为异化理论的核心思想的成果,而在《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交往异化思想,并通过这一思想进一步阐明了在《手稿》中没有解释清楚的第四条规定即“人与人关系相异化”。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异化理论的发展研究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异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异化理论不仅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了理论准备,还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事实研究的关切点,不仅对我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独特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克服当今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根据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的行文脉络是:首先,梳理“异化”概念的历史来源及早期异化思想,概括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其次,从对《手稿》与《穆勒评注》中异化理论的主要表现及对比研究出发,来进一步研究早期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及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进程;最后,揭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异化 交往异化 异化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9-11
- 0.1.1 选题目的9-10
- 0.1.2 研究意义10-11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0.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0.2.2 国内研究状况12-14
- 0.3 本文研究方法14
- 0.4 本文创新之处14-15
- 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15-25
- 1.1 “异化”概念的历史来源及早期异化思想15-18
- 1.1.1 霍布斯的异化思想:权利“转让”15-16
- 1.1.2 卢梭的异化思想:批判与建构16-18
- 1.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产生背景18-20
- 1.2.1 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18
- 1.2.2 马克思异化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18-20
- 1.3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20-25
- 1.3.1 费希特的异化思想:“自我”创造“非我”20-21
- 1.3.2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观21-22
- 1.3.3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异化观22-23
- 1.3.4 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异化思想23-25
- 2 “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25-41
- 2.1 生产领域中劳动的异化25-30
- 2.1.1 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的本质的异化26
- 2.1.2 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26-29
- 2.1.3 尚未摆脱“自我异化”的劳动异化29-30
- 2.2 交换、消费领域中社会交往的异化30-35
- 2.2.1 交往异化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异化31-32
- 2.2.2 交往异化的主要表现32-35
- 2.3 劳动异化与交往异化的相互补充与完善35-41
- 2.3.1 关于异化的表现36-37
- 2.3.2 关于异化的根源37-38
- 2.3.3 关于异化的扬弃38-39
- 2.3.4 关于异化思想的发展39-41
- 3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价值41-48
- 3.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理论意义41-43
- 3.1.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的关键点41-42
- 3.1.2 异化理论为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2-43
- 3.1.3 异化理论对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意义43
- 3.2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43-48
- 3.2.1 现代社会中的诸多异化44-45
- 3.2.2 异化理论对现实的指导45-48
- 结束语48-49
- 参考文献49-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读书;2000年07期
2 张戎;;关于马克思《穆勒评注》的研究综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朱志勇;;“人的需要”与需要异化——马克思《巴黎手稿》需要理论探析[J];河北学刊;2008年06期
4 唐正东;;马克思《穆勒评注》的思想史地位[J];河北学刊;2010年05期
5 周秋明;;青年马克思于《穆勒摘要》的思想方位重辨——兼论《1844年手稿》的内部哲学嬗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段忠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J];江海学刊;2009年03期
7 刘秀萍;;从“劳动异化论”到“社会关系异化论”——“巴黎时期”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J];教学与研究;2011年10期
8 姜海波;;私有财产的起源与外化劳动——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1期
9 魏小萍;;马克思与国民经济学家:起始于前经济学的分歧——读《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4期
10 刘秀萍;;《穆勒评注》再探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从劳动异化到交往异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8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