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18:06

  本文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问题日益得到全世界的重视。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促进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京都议定书》为世界各国之间就温室气体排放权展开贸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使温室气体排放权可以像商品那样被买卖,孕育出了一种崭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 公路运输碳排放源头较多,主要来源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产生诸如(C02)甲烷(CH4)、氧化亚氮(N20)等大量的温室气体:公路运输终端能源消耗位居交通能源消耗第一;同时公路运输二氧化碳(C02)排放高居不下,并且排放量有增无减,比如2008年,公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C02)占交通运输二氧化碳(C02)排放总量的73.4%。也就是说无论从能源消费量,还是二氧化碳(C02)排放量来看,公路运输是过程节能的关键领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研究,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将有效缓解公路运输对能源的消耗,减缓温室效应,维护生态安全等。 本文以低碳经济为背景,从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碳排放入手,详细分析了构建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必要性。根据建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必要性,分析了建立其体系的意义;通过对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可行性、构建原则进行探讨,构建了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接着,从实际问题入手,建立了以交易所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 最后,分析了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今后该体系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路运输 碳排放交易 温室气体 清洁发展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9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Content10-13
  • 第一章 绪论13-26
  • 1.1 研究背景13-18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8-19
  • 1.3 研究概况19-24
  • 1.3.1 排放权初始配置研究19-20
  • 1.3.2 碳排放交易研究20-22
  • 1.3.3 低碳经济公路运输的研究现状以及措施22-24
  • 1.4 主要研究内容24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4-25
  • 1.6 本章小结25-26
  • 第二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意义和可行性研究26-44
  • 2.1 低碳经济简介26-29
  • 2.1.1 低碳经济的发展26-27
  • 2.1.2 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27-29
  • 2.2 碳排放交易简介29-33
  • 2.2.1 碳排放交易的形成29
  • 2.2.2 碳放交易市场的结构29-31
  • 2.2.3 我国碳交易试点简要说明31-32
  • 2.2.4 低碳经济与碳排放交易32-33
  • 2.3 建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意义33-39
  • 2.3.1 落实国家减排、控制碳排放的基本实现途径33
  • 2.3.2 缓解对化石能源的依赖33-37
  • 2.3.3 缓解交通拥堵37-38
  • 2.3.4 促进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38
  • 2.3.5 降低企业减排成本以及提高企业减排积极性38
  • 2.3.6 有利于防止公路运输碳资源的流失38-39
  • 2.4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可行性39-43
  • 2.4.1 相关CDM方法学的发展39
  • 2.4.2 保障制度初步建立39-40
  • 2.4.3 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40-43
  • 2.5 本章小结43-44
  • 第三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44-59
  • 3.1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构建原则44-46
  • 3.1.1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44-45
  • 3.1.2 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45
  • 3.1.3 技术与制度相结合的原则45-46
  • 3.1.4 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原则46
  • 3.2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本构架46-53
  • 3.2.1 公路运输碳排放来源以及气体排放分类48
  • 3.2.2 总体方案的选择48-49
  • 3.2.3 交易对象、主体、原则、方式49
  • 3.2.4 交易路径49
  • 3.2.5 主管机构49-50
  • 3.2.6 注册登记系统50
  • 3.2.7 碳排放交易运行机制50-51
  • 3.2.8 项目机制的开发51-52
  • 3.2.9 价格的管理52
  • 3.2.10 交易市场的建立52
  • 3.2.11 收入的运用52
  • 3.2.12 附加和配套政策52-53
  • 3.2.13 法律制度研究53
  • 3.3 建立以交易所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53-58
  • 3.3.1 温室气体最大排放许可量的确定53-54
  • 3.3.2 不同企业排放额的分配54-55
  • 3.3.3 公路运输碳排放商品交易原则55-56
  • 3.3.4 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的流程56-58
  • 3.4 本章小结58-59
  • 第四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瓶颈问题分析59-65
  • 4.1 公路运输减排观念有待深化59
  • 4.2 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关键技术有待突破59-61
  • 4.2.1 碳排放权分配技术的开发60
  • 4.2.2 公路运输方法学的开发60
  • 4.2.3 计量、监测技术的开发60-61
  • 4.3 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待营造61-64
  • 4.4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与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2-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冠伟;陈健飞;崔海山;陈颖彪;;199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年06期

2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3 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组;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8期

4 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1年03期

5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6 E.P.A.;张杰;;温室效应能使气候变暖的科学依据[J];世界环境;1987年01期

7 ;环境署的大气计划[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5年01期

8 徐新华;史惠祥;姜虹;汪大辉;;江浙沪地区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1996年06期

9 凯特·墨菲,沈跃萍;污染交易[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12期

10 徐华清;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新计划[J];中国能源;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成玉;卢宪梅;孙丽华;;秦皇岛市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韩家懋;王国安;;植物演进与全球环境变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钟笑寒;;温室气体减排跨期优化的一个理论模型[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余跃进;;空调用制冷剂选用的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5 王德宣;;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温室气体研究进展[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董家贵;王恒;徐茂裕;;浅析山东省低碳农业与新农村建设[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7 吴世亮;;我国应尽快介入国际碳交易并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伯红;周刃荒;王志远;;基于空间紧凑度的城市碳排放强度研究——以长沙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朱铭;徐道一;孙文鹏;韩孟;王文光;;解决大气环境污染的新途径:煤地下气化[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温室气体酸化海洋威胁海底生物链[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悦英;企业碳管理:初尝螃蟹的味道[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3 杨伶;2008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N];中国煤炭报;2009年

4 三井化学公司新业务事业部总经理 那和保志;温室气体制化学品不是梦[N];中国化工报;2010年

5 记者 董永春;气象局承担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孙雪芝 蒋建科;把温室气体转化为生物柴油[N];农民日报;2009年

7 孔岩;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将更精确[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姬钢;把中国温室气体“卖”出去[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薛严;韩国《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正式生效[N];科技日报;2010年

10 佟晓群;我啤酒业首个低碳研究协议签订[N];中国食品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4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王艳芬;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瑜婷;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毛子熙;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王一帆;成都市机动车碳排放量计算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娜;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6 孟美文;碳足迹分析在电力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陈建华;重庆市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杨晓冬;宜宾市不同交通运输形式碳排放特征及演进动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大川;四川省制造业碳排放源分类与计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46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b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