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作为独存的寒温带生态功能区,是东北乃至华北农牧业生产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生态地位,同时也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从2004年开始的省级层面的发展到2010年国家层面的生态功能区的设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日益获得重视。但是,从20世纪末期开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所在的区域就已经处于经济和生态的双危境地,经济发展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的砍伐林木为主的“大木头经济”也使其面临着持续生态恶化的态势。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成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根本目标,需要妥善选择和使用适合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政策工具。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十多年时间,财政收入和支出工具使用贫乏,缺少科学的依据,缺乏深入的财政政策工具动态预测研究。为了促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质量提升,亟需开展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政策工具的预测研究,进行宏观财政政策的理性预测,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的财政政策。本文在梳理生态付费、生态税以及相关的渐进宏观经济中的非随机财政政策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基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内容和目标,对实际中施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数据梳理和分析,指出了研究财政政策工具的必要性。为了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使用财政收入和支出工具进行量化取优选择,本文对财政收入工具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成本收益最大化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次优状态下两个社会福利影响分析,指出不同情况下如何选择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财政收入工具,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政策收入工具选择提供参考;接着本文通过SOLOW模型分析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不定性的关系,对财政支出工具进行了量化取优选择,并为本文后续以生态税收入工具和生态付费支出工具为主的财政政策工具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展开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的预测研究,本文并行开展了生态税和生态付费的动力系统研究:构建了离散时间的生态税模型,分析了征收生态税对于经济增长和长短期福利的可能影响,影响的效果会受到生态税改的类型和资本调节成本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征收生态税后对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本文使用仿真技术拟合生态税改不同情形的各参数变量的瞬态变化路径,获得了不同参数环境下生态税收路径正向促进或者负向减缓经济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征收生态税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接着构建了复合森林生态体系模型,分析两个状态变量(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存量和乔木存量)和两个控制变量(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投资建设和乔木成材量)的动态轨迹,尝试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态付费工具,利用生态付费需要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影子价格,并以此界定最优的森林生态系统存量和最优生态付费水平,并在此研究基础.上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特殊的生态条件为参数,仿真了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复合森林生态体系的生态付费模型,借助图表形式求出最优的生态付费水平。最后本文综合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箱的建议,旨在对生态功能区施行理性预期的财政政策提供指导并对构建可承诺政府以及可持续跨期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 财政政策工具箱 生态税 生态付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812.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1 绪论15-30
- 1.1 研究背景15-17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7-19
- 1.2.1 研究目的17
- 1.2.2 研究意义17-1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9-2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9-21
- 1.3.2 国内研究现状21-23
- 1.3.3 研究现状评述23-25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25-28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25-27
-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27-28
-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28-30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30-39
- 2.1 财政政策工具的理论基础30-31
- 2.1.1 渐进宏观经济学理论30
- 2.1.2 增长模型中的财政政策理论30-31
- 2.1.3 比较静态分析理论31
- 2.1.4 财政政策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31
- 2.2 生态付费理论基础31-34
- 2.2.1 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31
- 2.2.2 边际效用及边际替代率31-32
- 2.2.3 弹性32
- 2.2.4 森林生态系统价值32
- 2.2.5 生态系统的成本效益理论32-33
- 2.2.6 消费者剩余33
- 2.2.7 生态付费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33-34
- 2.3 生态税理论基础34-36
- 2.3.1 税收转嫁引起的“悖论”34
- 2.3.2 税收的额外净损失和社会福利净损失34-35
- 2.3.3 庇古税35
- 2.3.4 生态税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35-36
- 2.4 离散时间生态税模型的理论基础36-37
- 2.4.1 拉姆齐税收问题36
- 2.4.2 动态随机经济的竞争性均衡模型36
- 2.4.3 宏观经济学的时间一致性和声誉模型36-37
- 2.5 复合森林生态体系模型的理论基础37-38
- 2.5.1 社会最优抽取的霍特林模型37
- 2.5.2 布鲁斯.A.福斯特模型137
- 2.5.3 布鲁斯.A.福斯特模型237-38
- 2.6 本章小结38-39
- 3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分析39-50
- 3.1 财政政策工具运用的一般情况39-40
- 3.1.1 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运用情况39-40
- 3.1.2 黑龙江省政府的财政政策工具运用情况40
- 3.2 财政政策工具运用取得的成果分析40-44
- 3.2.1 财政转移支付有所完善40-41
- 3.2.2 生态补偿初步得到改进41-43
- 3.2.3 促进经济转型的财政投资初见成效43-44
- 3.3 财政政策工具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44-49
- 3.3.1 财政收入工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44-46
- 3.3.2 财政支出工具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46-49
- 3.4 本章小结49-50
- 4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的量化取优分析50-64
- 4.1 财政收入工具的量化取优分析50-57
- 4.1.1 次优状态下财政收入工具描述50
- 4.1.2 生态税及相关概念辨析50-51
- 4.1.3 次优状态下的财政收λ.工具成本效率模型分析51-56
- 4.1.4 财政收入工具的量化取优选择56-57
- 4.2 财政支出工具的量化取优分析57-63
- 4.2.1 财政支出工具描述57-58
- 4.2.2 生态付费及相关概念辨析58-59
- 4.2.3 财政支出工具的SOLOW模型分析59-62
- 4.2.4 财政支出工具的量化取优选择62-63
- 4.3 本章小结63-64
- 5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离散时间生态税模型分析64-78
- 5.1 离散时间生态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64-68
- 5.1.1 构建离散时间生态税模型64-66
- 5.1.2 离散时间生态税模型分析66-68
- 5.2 生态税模型仿真分析68-73
- 5.2.1 生态税模型参数基准化68-70
- 5.2.2 生态税改的长期影响分析70-71
- 5.2.3 生态税模型的瞬态结果71-73
- 5.3 生态税的福利分析73-77
- 5.3.1 福利分解73-74
- 5.3.2 福利成本比较74-75
- 5.3.3 福利成本仿真75-77
- 5.4 本章小结77-78
- 6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复合森林生态体系的生态付费模型分析78-97
- 6.1 复合森林生态体系的生态付费分析78-84
- 6.1.1 构建复合森林生态体系模型78-79
- 6.1.2 复合森林生态体系模型仿真分析79-84
- 6.2 拓展生态条件的生态付费模型分析84-93
- 6.2.1 构建生态付费的生态经济模型84-86
- 6.2.2 生态经济模型仿真分析86-93
- 6.3 生态付费最优水平及模型启示93-95
- 6.3.1 生态付费最优水平93-94
- 6.3.2 生态付费模型的启示94-95
- 6.4 生态付费模型中的生态税分析95-96
- 6.4.1 跨期预算中的有效生态税率95
- 6.4.2 生态付费和生态税关系分析95-96
- 6.5 本章小结96-97
- 7 构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理性预测的财政政策工具箱建议97-112
- 7.1 完善政府的信誉机制97-99
- 7.1.1 公共财政预算约束至少满足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收益97
- 7.1.2 施行财政政策工具时考虑贴现率因素97-98
- 7.1.3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评估结果作为财政工具施行的参照物98-99
- 7.2 构建具有预测功能的财政政策工具箱99-102
- 7.2.1 选定生态税为主的财政收入工具99-100
- 7.2.2 选定生态付费为主的财政支出工具100
- 7.2.3 建立生态主体功能的财政政策工具箱100-101
- 7.2.4 建立可理性预测生态税率的工具箱101
- 7.2.5 保障跨期财政政策工具施行的连续性机制101
- 7.2.6 设立财政政策工具箱运行试点101-102
- 7.3 构建可预测的生态税工具征收机制102-105
- 7.3.1 征收生态税时适当降低工资收入税102
- 7.3.2 征收生态税时谨慎降低资本税率102
- 7.3.3 用生态税的收入提高生态保护的投入比例102-103
- 7.3.4 合理设定征免税额度103
- 7.3.5 建立抵御经济和生态瞬态冲击的生态税机制103
- 7.3.6 关注征收生态税的长短期福利成本103-104
- 7.3.7 合理利用生态税的再分配效果104-105
- 7.3.8 利用生态税工具激励市场105
- 7.4 构建可预测的生态付费工具支出机制105-110
- 7.4.1 利用SOLOWE模型衡量生态付费水平105-106
- 7.4.2 利用复合森林生态系统模型确定生态付费水平106-107
- 7.4.3 科学设计生态付费工具机制107-108
- 7.4.4 明确界定生态付费的主体和对象108-109
- 7.4.5 实时评价反馈生态付费效果109-110
- 7.5 完善生态税和生态付费工具的配合度110-111
- 7.5.1 将生态付费和生态税分阶段无缝隙配合使用110
- 7.5.2 根据福利获得的情况决定生态税的系数比例设置110
- 7.5.3 根据消费者对生态付费的弹性决定生态税比例110-111
- 7.6 本章小结111-112
- 结论112-114
- 参考文献114-12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4-125
- 致谢125-126
- 个人简历126-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普照;;OECD国家生态税改革述评[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2 吕维宁;;对我国征收森林生态税的思考[J];发展;2009年06期
3 李国平;李潇;汪海洲;;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效果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5期
4 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西部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08期
5 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课题组;高国力;;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10期
6 李爱年,彭丽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其立法思考[J];时代法学;2005年03期
7 张可云;;中国区域政策研究与实践缺陷和未来方向[J];湖湘论坛;2009年03期
8 朱文晖,张玉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四次调整及其研判[J];开放导报;2004年01期
9 杨志安;关于我国开征生态税的基本构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张志达;;天保工程的实施背景、进展及对策[J];林业经济;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满洪 杨天;[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尹红 于阳;[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2 姚慧玲;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税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文跃;WTO框架下的生态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滢;关于建立我国生态税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3 游彬;我国流域生态服务付费市场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王磊;基于CGE模型的中国森林生态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财政政策工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4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