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农村减贫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14:13
本文关键词:社会资本与农村减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资本对于贫困人口的发展是重要的,同时又是复杂而微妙的。对于“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这一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充满争议的。有的学者认为,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市场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本能够弥补部分市场的功能,并且社会资本在贫困人口中的收益率要高于非贫困人口,同时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的收益率要高于其他形式的资本,因而认为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是互补的关系,社会资本在资产较高的家户中收益率较高,在资产较低的贫困人口中收益率较低,因而认为社会资本不是“穷人的资本”。本文以社会资本与农村减贫为主题,通过剖析现有文献中在社会资本定义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差异,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新的分析框架下来调和社会资本的不同理论观点,进而在此基础上论证扶贫政策中应怎样合理构建社会资本以取得更好的扶贫绩效。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的不同方面在贫困地区的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其作用会随着地区以及个体的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加以展开:首先,以中国贫困地区的家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线性回归方法,区别家户层面和村级层面两种社会资本变量,同时通过构建家户社会资本变量与村级发展水平的交互项来检验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不同的村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我们得到了两种形式的“穷人的资本”——参与村务管理、与村干部的关系,因为在实证结果中它们的系数与村级发展水平是显著为负的。因而可据此认为在发展较落后的村,社会资本的效应较强。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本——与邻里的融洽性、对政策的信任程度等,却没有显著的交互项系数。非货币形式的社会资本能够显著地降低贫困概率,但其效应随着村级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并且随着扶贫资金的增加而减弱,这说明非货币社会资本对贫困人口是重要的,但另一方面现有的扶贫政策可能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某种“挤出效应”。其次,我们用CHIPS数据研究了不同资产水平的家户社会资本作用的差异。我们发现,由于采用新技术存在显著的资产门槛,资产较少的家户难以通过采用新技术来获得发展,而以家户送礼网络来度量的社会资本的增加可以降低采用新技术的资产门槛;同时我们发现,社会资本对于改善家户福利的直接效应也存在一定的资产门槛,在资产较低的家户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在某些情形下是互补的关系。最后,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基本假定,我们用基于主体建模的方法研究了一个存在高收益技术的社会网络中,假如社会网络的扩大能够降低采用新技术的门槛,其对于家户福利的影响以及政策瞄准的效应。仿真研究发现,在一个静态的网络中,对资产在绝对贫困线以上,资产门槛以下的中等贫困的主体的瞄准将能在提高总产出方面获得最大的效应,而对于绝对贫困人口的瞄准在提高总产出方面的效应最低,但在其改善公平性方面的效应最大;在动态网络中,对资产最低的绝对贫困人口的瞄准能够同时在提高总产出和改善公平性方面取得最大的效应。 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由于生产性扶贫开发政策并不能使所有贫困人口公平地受益,资产最低的家户无法享受扶贫项目的优惠,社会资本构建有利于改善这种状况,,尤其是降低参与高收益活动的资产门槛。因而在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要重视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构建,提高贫困主体的社会参与能力,特别是参与村务管理、参与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等,其对家户福利的直接效应是显著的。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存在门槛效应,因而在实施扶贫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家户参与项目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资产状况来实施不同的扶贫项目,对于绝对贫困的家户应以直接的转移支付为主;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社会资本构建,特别是扩大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网络,对于扶贫项目的推广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更加活跃和开放的社区,对最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能够在提高产出和改善公平性方面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该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机会,以提高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最后,本文总结了在数据和方法上仍然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包括:在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中,在指标选取上仍然比较有限,缺乏对真实社会资本网络的动态考察等。在社会资本研究中加强实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实践政策的研究是社会资本与农村减贫课题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社会资本 门槛效应 农村贫困 扶贫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61.3;F323.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8
- 第1章 引言18-27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18-22
- 1.2 研究的意义22-23
- 1.2.1 理论意义22
- 1.2.2 实践意义22-23
- 1.3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23-24
- 1.3.1 研究视角新颖23
- 1.3.2 研究的方法独特23-24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24-27
- 第2章 社会资本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发展27-40
- 2.1 社会资本的规范性概念27-31
- 2.1.1 早期的社会资本概念27-29
- 2.1.2 较为系统的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29-31
- 2.2 社会资本的分类和度量31-38
- 2.2.1 社会资本的分类32-33
- 2.2.2 社会资本的度量33-38
- 2.3 对社会资本规范性研究的评论38-40
- 第3章 社会资本与贫困人口发展:文献综述40-60
- 3.1 贫困的概念以及我国农村贫困概况40-44
- 3.2 社会资本与贫困——研究概述44-45
- 3.3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45-50
- 3.3.1 社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45-48
- 3.3.2 对经济发展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48-49
- 3.3.3 简评49-50
- 3.4 社会资本研究的微观视角:社会资本与贫困人口发展50-54
- 3.4.1 社会资本是“穷人的资本”50-51
- 3.4.2 社会资本不是“穷人的资本”51-52
- 3.4.3 折衷观点52-53
- 3.4.4 简评53-54
- 3.5 社会资本与贫困陷阱54-60
- 3.5.1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贫困55
- 3.5.2 贫困陷阱理论中的社会资本研究55-58
- 3.5.3 简评58-60
- 第4章 社会资本、扶贫政策与贫困家户福利60-90
- 4.1 背景60-62
- 4.2 文献评论62-65
- 4.3 数据说明及指标选择65-70
- 4.3.1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65
- 4.3.2 调查方法与过程65-66
- 4.3.3 指标选取66-70
- 4.4 数据的统计特征70-74
- 4.5 实证分析模型与回归结果74-82
- 4.5.1 基准模型74-76
- 4.5.2 分项回归模型76-82
- 4.5.3 小结82
- 4.6 因子分析82-86
- 4.7 社会资本的减贫效应分析86-87
- 4.8 总结性的评论及政策涵义87-90
- 第5章 社会资本影响家户福利的门槛效应——关于中国农村贫困陷阱问题的一种微观计量分析90-118
- 5.1 引言:研究背景与问题90-92
- 5.2 文献评论92-94
- 5.3 理论分析框架94-96
- 5.4 实证分析96-114
- 5.4.1 数据说明96-97
- 5.4.2 回归模型与描述性统计97-102
- 5.4.3 回归结果102-110
- 5.4.4 稳健性检验110-114
- 5.5 结论及其政策含义114-118
- 5.5.1 主要的结论114-116
- 5.5.2 政策含义116-118
- 第6章 社会资本、技术采用与扶贫绩效──基于计算经济学的分析118-146
- 6.1 引言118-119
- 6.2 基于主体建模方法以及 NETLOGO 简介119-123
- 6.2.1 基于主体建模方法119-122
- 6.2.2 Netlogo 简介122-123
- 6.3 文献回顾123-127
- 6.3.1 研究概述123-124
- 6.3.2 代表性研究述评124-127
- 6.4 社会网络与技术采用:基于主体建模的分析127-132
- 6.4.1 经济环境与初始值设定128-130
- 6.4.2 收入冲击设定130
- 6.4.3 本文的仿真的流程130-132
- 6.5 仿真结果132-140
- 6.5.1 固定社会网络——网络大小与资产正相关133-135
- 6.5.2 固定的随机社会网络135-137
- 6.5.3 动态社会网络——网络大小与资产正相关137-140
- 6.6 政策瞄准与绩效140-144
- 6.7 结论与政策含义144-146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146-151
- 7.1 主要的结论146-149
- 7.2 研究展望149-151
- 附录:仿真程序代码151-157
- 参考文献157-162
- 后记162-163
-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163-164
- 附件164-16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越峰;民间组织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资本与农村减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4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