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01:04

  本文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升该产业科技人才的集聚和内育水平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必然途径。本研究拟基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研究其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内涵、特点及评价体系,通过回归分析找出二者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建立双螺旋耦合模型,找到科技人才集聚和内育的耦合互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关系,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实证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同时提出武汉市新能源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策略,为一般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资源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和内育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内育的主要动因与机制,分别阐述了科技人才集聚、内育效应的内涵及特征,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引入井筒存储模型来分析描述科技人才集聚对内育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科技人才内育的反哺模型,来阐述科技人才内育对集聚的反哺作用。并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了科技人才内育与集聚之间的正向作用关系:第四章,主要研究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描述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互动关系,进而构建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双螺旋耦合模型;第五章,探讨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系统的构成、运行机制及耦合评价;第六章,主要是以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采用灰色联度分析模型来评价新能源汽车科技人才集聚和内育效应,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从业人员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策略;第七章,是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本文虽然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但由于本人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自身精力和文章篇幅所限,在许多方面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如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效应的评价、各子效应之间的作用关系、实证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螺旋耦合机理等阐述还不够深入和具体,这些研究内容还需在目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深化。
【关键词】:科技人才 集聚 内育 战略新兴产业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62.9;F2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9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3
  • 1.1.1 选题目的11
  • 1.1.2 选题意义11-13
  • 1.2 文献综述13-24
  • 1.2.1 人才集聚13-18
  • 1.2.2 科技人才培育18-21
  • 1.2.3 战略新兴产业21-22
  • 1.2.4 螺旋理论22
  • 1.2.5 耦合理论22-2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24-29
  • 1.3.1 研究内容24-26
  • 1.3.2 研究方法26-28
  • 1.3.3 技术路线28-29
  • 第2章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基本原理29-73
  • 2.1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动因31-46
  • 2.1.1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动因31-36
  • 2.1.2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内育的动因36-46
  • 2.2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机制46-56
  • 2.2.1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自组织机制46-48
  • 2.2.2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内育的特征需求机制48-56
  • 2.3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效应56-70
  • 2.3.1 科技人才集聚效应56-62
  • 2.3.2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内育效应62-70
  • 本章小结70-73
  • 第3章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关系模式73-93
  • 3.1 科技人才集聚对科技人才内育的促进作用73-76
  • 3.1.1 科技人才的“井筒存储效应”73-74
  • 3.1.2 理论假设74-76
  • 3.2 科技人才内育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反哺作用76-79
  • 3.2.1 科技人才内育效应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反哺模型76-78
  • 3.2.2 理论假设二78-79
  • 3.3 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相互作用模型79-84
  • 3.3.1 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交互作用的概念推演79-81
  • 3.3.2 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灰色关联分析81-84
  • 3.4 实证分析84-92
  • 3.4.1 信度与效度分析84-87
  • 3.4.2 回归分析87-92
  • 本章小结92-93
  • 第4章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的双螺旋耦合模型93-108
  • 4.1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93-96
  • 4.1.1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程度94-95
  • 4.1.2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方式95-96
  • 4.2 实证分析96-103
  • 4.2.1 双螺旋耦合的静态分析97-100
  • 4.2.2 双螺旋耦合的动态分析100-103
  • 4.3 双螺旋耦合模式构建103-107
  • 4.3.1 双螺旋耦合系统动态旋进的运行模式103-104
  • 4.3.2 双螺旋耦合旋进过程分解104-107
  • 本章小结107-108
  • 第5章 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机理108-116
  • 5.1 双螺旋耦合系统的构成单元108-110
  • 5.1.1 科技人力资源子系统108-109
  • 5.1.2 科技人力资源环境子系统109-110
  • 5.2 双螺旋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110-112
  • 5.2.1 总量耦合110
  • 5.2.2 结构耦合110
  • 5.2.3 能力耦合110-111
  • 5.2.4 动态流动耦合111-112
  • 5.3 双螺旋耦合水平的评价112-114
  • 5.3.1 评价方法112
  • 5.3.2 各耦合机制的效果测定112-114
  • 本章小结114-116
  • 第6章 实证研究 以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116-134
  • 6.1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评价119-121
  • 6.2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内育效应评价121-122
  • 6.3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耦合模式122-130
  • 6.4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耦合策略130-133
  • 6.4.1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策略130-131
  • 6.4.2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人才内育策略131-133
  • 本章小结133-134
  • 第7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134-139
  • 7.1 全文总结134-136
  • 7.2 创新点136-137
  • 7.3 研究展望137-139
  • 致谢139-140
  • 参考文献140-148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48-149
  • 附录Ⅰ 调研问卷A149-152
  • 附录Ⅱ 调研问卷B152-1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梁书秀;孙昭晨;;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多子系统非线性集对耦合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2 孙丽丽;陈学中;;高层次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3 张霞;蔡根女;;人才集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张玉兰;;把握人才集聚规律 推进人才集聚工程[J];中国人才;2005年23期

5 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1期

6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耦合结构:一个产业集群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7 王华;陆艳;;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小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5期

8 张洪潮;牛冲槐;;基于系统论的人才聚集效应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6期

9 王言峰;牛泽东;马瑜;;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5期

10 顾乃华;夏杰长;;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理论分析和基于英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尊琦;基于耦合度的虚拟企业自组织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范阳东;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人才集聚与内育双螺旋耦合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66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