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平台企业的开放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6:04

  本文关键词:平台企业的开放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双边市场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面对两组相互之间具有组间网络外部性的消费者群体的中介平台以及两组消费者用户的经济行为。因此,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内容一样,定价问题的研究是现有的双边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包括对需求价格弹性、收费模式、网络外部性等对定价行为和定价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包括对用户归属、差异化、一体化兼并、捆绑搭售、串谋、广告策略等方面在内的双边市场竞争问题的研究构成现有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第二大方面;对双边市场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则构成现有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第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应该说较为成熟,相关的文献也比较丰富。然而,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对象还具有与其他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常常要跟平台产业联系在一起,这自然就要涉及到平台企业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平台企业的开放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平台对边的数量的追求,即一个潜在的平台企业必须选择是单边、双边还是多边;第二是平台如何处理好与其它竞争平台的关系,或者寻求不兼容、或者寻求兼容,抑或者寻求某种一体化。因此,本文尝试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维度对平台的开放性展开研究,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析一个平台如何选择它的边的数量,或者选择成为单边市场模式、或者选择成为双边市场模式、抑或者选择成为三边(多边)市场模式;在水平方向上主要分析两个竞争性的双边平台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或者兼容、或者不兼容但平台两边用户存在多归属、或者既不兼容同时平台两边用户也不存在多归属。按照这种分析思路,全文共分七章,除了导论部分外,其余章节的分析如下。第二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与平台企业开放性的分析框架。在文献综述方面,首先对现有的关于双边市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大致的归类,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双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和双边市场中的公共政策三个方面;其次对有关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成立的条件、双边市场的特征以及分类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析;然后对有关平台企业开放性的定义,平台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动机,平台开放性的类型以及开放性的效应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台企业开放性的分析框架。第三章,主要分析垂直方向上垄断平台对边的数量的选择。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如果市场上只存在一家平台,则称之为垄断平台。垄断平台面临着边的数量的策略选择,它可以选择传统的单边市场的业务模式,也可以选择双边市场的业务模式。因此,本章主要分析了垄断平台在边的数量上所作出的选择。首先比较分析了两种平台模式的特点,然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销售的规模经济效应、消费者给商家带来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和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了平台对边的数量的选择。当销售的规模经济效应所节约的成本与较强的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效应的叠加超出了单边市场模式下所有商家所损失的消费者带给商家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时,平台选择单边市场模式将优于平台选择双边市场模式。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参数较大,而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参数较小,同时也不存在销售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平台选择双边市场模式将优于平台选择单边市场模式。在考虑到商家可能出现悲观预期的情况下,平台在业务发展的初期阶段更倾向于选择单边市场模式;一旦接入到平台的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临界点,解决了双边平台所面临的“鸡蛋相生”问题,消除了商家的悲观预期时,平台就会更加青睐双边市场模式。第四章,主要分析垂直方向上竞争平台对边的数量的选择。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如果市场上存在一家以上的平台,则称之为竞争性平台。竞争性平台同样面临着边的数量的选择,以市场上只存在两家平台的双寡头市场结构为例,两家平台可能同时选择单边市场的业务模式,也可能同时选择双边市场的业务模式,还可能一家选择单边市场的业务模式而另一家选择双边市场的业务模式。因此,本章主要分析了竞争性平台在边的数量上的选择。首先对竞争性平台可能有的策略组合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消费者对于商家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与商家对于消费者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二者之间的差距足够大时,两个平台均会选择双边市场模式,但在商家给消费者带来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价值远远大于消费者给商家带来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价值时,两个平台将会面临囚徒困境的问题;如果二者之间的差距足够小时,两个平台都将选择单边市场模式;而如果二者之间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又并不是很大时,则可能会出现一个平台选择单边市场模式,同时另一个平台选择双边市场模式与两个平台都选择单边市场模式两种均衡结果,具体情形取决于平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参数和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参数的大小。第五章,主要对垂直方向上平台对边的数量选择进行经验分析。尽管数理模型的运用具有使分析更具严密性、科学性等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如果假设条件加以改变,其结论也就可能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总之,经过抽象化了的数理模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还有一些至今无法通过模型来分析的经济现象。比如,有的平台企业并不是极端地要么选择单边市场模式,要么选择双边市场模式,而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存的混合体;又比如,有不少平台还可能选择三边市场的业务模式。因此,本章主要进行经验分析,以此作为对运用数理模型分析的一种补充。首先,分析了单边市场模式的选择。对于有些平台来说,本来可以选择双边市场模式甚至是三边市场模式的,可结果选择的是单边市场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在平台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平台所特有的“鸡蛋相生”问题,为此,这些平台采取的是分阶段构建双边(多边)市场平台的策略,即在平台发展的第-阶段,先通过类似于垂直一体化的方式构建一个单边市场模式的平台,在召集了足够数量的用户之后,逐渐过渡到双边(多边)市场的模式。其次,分析了单边市场模式与双边市场模式共存于一体的情形。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平台在其商业模式中混有单边市场模式和双边市场模式,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并且他们之间的优势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种模式的优势,一些平台通常是两种模式并举。最后,分析了双边市场模式与三边市场模式的选择。尽管有一些平台可以选择单边市场模式或是双边市场模式,但是也有一些平台更多的只能选择双边市场模式,而再有一些平台却可以在单边、双边甚至是三边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具有多种选择机会的平台就是操作系统平台。由于操作系统平台自身的特点,其功能的发挥必须有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共同支撑,如果平台不是通过一体化的方式选择为一个单边市场模式的话,它就必须在双边市场模式和三边市场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为了获取操作系统平台的网络外部性收益,操作系统平台在成熟阶段一般都会选择双边市场模式或三边市场模式。同时由于双边模式与三边模式各有优劣,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两种模式共存于市场之中。第六章,主要对平台在水平方向的开放性进行分析。平台在水平方向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平台与其它竞争平台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通过建立模型,本章首先分析了两个平台之间既不兼容也不存在用户多归属的情况;其次分析了两个平台虽不兼容但存在用户多归属的情况;再次分析了两个平台之间兼容的情况;最后把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当两个双边平台之间达成兼容的成本不是太高、且平台两边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较大时,两个平台最优的选择是兼容;当两个双边平台之间达成兼容的成本较高、但平台两边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较大时,两个平台最优的选择是不兼容,但允许用户多归属;当两个双边平台之间达成兼容的成本较高、且平台两边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也不够大时,两个平台最优的选择是既不兼容也不允许用户多归属,尤其是当平台想要锁定自有用户时,这种策略更是平台的首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研究发现商家一边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参数取值的大小,以及平台在商家一边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都会影响到平台的开放性选择,只是影响的结果较难判断,但不管怎样,这足以让平台在进行开放性选择时必须充分重视商家一边存在的竞争效应,同时也要重视平台在商家一边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水平。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作为本文的最后一章,首先对全文的分析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关键词】:双边市场 平台企业 开放性 组间网络外部性 组内网络外部性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9-13
  • Abstract13-18
  • 1 导论18-2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8-22
  • 1.1.1 商业模式的演进18-19
  • 1.1.2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19-21
  • 1.1.3 研究意义21-22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22-23
  • 1.3 研究方法23-24
  • 1.4 主要创新点和难点24-25
  • 1.4.1 主要创新点24
  • 1.4.2 研究的难点24-25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径25-28
  • 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28-52
  • 2.1 引言28-30
  • 2.2 双边市场的定义、成立的条件、特征以及分类30-36
  • 2.2.1 双边市场的定义30-32
  • 2.2.2 双边市场成立的条件32-33
  • 2.2.3 双边市场的特征33
  • 2.2.4 双边市场的分类33-36
  • 2.3 平台开放性的定义36-39
  • 2.4 平台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动机39-40
  • 2.5 平台开放性的类型40-46
  • 2.5.1 水平方向的开放性40-43
  • 2.5.2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43-46
  • 2.6 平台开放性的效应分析46-48
  • 2.7 文献综述小结48-49
  • 2.8 平台开放性的分析框架49-52
  • 3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分析(一):垄断平台的选择52-66
  • 3.1 引言52
  • 3.2 单边与双边平台两种商业模式的特征比较52-56
  • 3.3 模型构建56-59
  • 3.4 均衡分析59-65
  • 3.4.1 双边市场模式60-62
  • 3.4.2 单边市场模式62-63
  • 3.4.3 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63-65
  • 3.5 本章小结65-66
  • 4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分析(二):竞争平台的选择66-86
  • 4.1 引言66-68
  • 4.2 模型构建68-70
  • 4.3 均衡分析70-84
  • 4.3.1 两个平台均单边71-72
  • 4.3.2 两个平台均双边72-77
  • 4.3.3 一个平台单边而另一个平台双边77-81
  • 4.3.4 三种情形的比较分析81-84
  • 4.4 本章小结84-86
  • 5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分析(三):经验分析86-108
  • 5.1 引言86-87
  • 5.2 单边市场模式的选择87-93
  • 5.3 单边与双边市场模式共存于一体93-99
  • 5.4 双边与三边市场模式的选择99-103
  • 5.5 双边与三边市场模式的共存103-106
  • 5.6 本章小结106-108
  • 6 水平方向的开放性分析108-129
  • 6.1 引言108-109
  • 6.2 平台竞争的类型109-111
  • 6.3 多归属和兼容的相关研究综述111-113
  • 6.4 模型构建113-114
  • 6.5 均衡分析114-128
  • 6.5.1 不兼容也无多归属114-118
  • 6.5.2 不兼容但存在多归属118-122
  • 6.5.3 兼容122-125
  • 6.5.4 三种情形的比较分析125-128
  • 6.6 本章小结128-129
  • 7 总结与展望129-134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129-131
  •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131-132
  • 7.3 后续研究的展望132-134
  • 参考文献134-14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144-145
  • 后记1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中刚;;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及反垄断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2 李新义;汪浩瀚;;双边市场横向兼并的定价及福利研究——以中国网络传媒业为例[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纪汉霖;管锡展;;服务质量差异化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4 尚秀芬;陈宏民;;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竞争策略与规制研究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5 王小芳;纪汉霖;;用户部分多归属条件下双边市场平台纵向一体化策略[J];系统工程;2011年03期

6 程贵孙;;组内网络外部性对双边市场定价的影响分析[J];管理科学;2010年01期

7 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下电视传媒平台兼并的福利效应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刘启;李明志;;双边市场与平台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8年07期

9 纪汉霖;管锡展;;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9期

10 刘大为;李凯;;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兼容策略选择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平台企业的开放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72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