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危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逻辑

发布时间:2017-05-19 08:20

  本文关键词:危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经济学理论随着经济现实中诸如危机之类的问题的出现而不断修正,政府干预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也是问题导向的。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已逐渐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发达国家深受其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幸免。危机的发生,对主流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也使目前居于主流地位的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遭受了来自凯恩斯主义理论及其它经济理论的质疑。宏观经济学的反思与修正呼之欲出。政府干预理论是依附于一定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政府干预理论。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了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脉络和逻辑,发现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面对诸如危机之类的历史事件,各流派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核心理论,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政府干预理论,并成为每次危机之后政府执政理念的理论依据及面对下一轮危机时的初始应对依据。但危机会深深影响到其时的主流经济学,并导致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的变革。在西方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金融危机,每次面对危机,政府都面临着是否要积极干预,什么时候开始干预,如何干预的理论和实践的困扰。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每一次危机发生的原因及政府采取的干预措施、效果,发现每次危机的发生都是源于外部冲击的发生,而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和涵盖。自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主流经济学就在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交替。虽然在多次的危机发生后,政府大部分都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干预,这个干预既有宏观的总量调控,也有微观的制度完善,但是在危机之后的长期经济干预中,则是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同时,也可以发现,由于每个历史阶段上造成危机的外部冲击各有不同,使得政府干预的实践既有路径依赖,又有创新,政府干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每次危机之后完善的市场微观制度也各不相同。随着市场微观制度的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间隔时间被拉长,政府的总量调控也相对变少。但是,新时期由于新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越来越频繁,这带来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但由于微观监管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和升级,金融危机爆发的破坏性也在变大,这迫切需要更完善的市场微观制度,可以这么认为,未来只要市场的微观制度不断地趋于完善,崇尚市场配置资源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会占据主流,而崇尚政府宏观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则会逐渐淡出。由于全球化和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是金融机构监管制度没有及时跟上,导致此次金融危机成为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时期,政府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力度也很大,由于市场的开放性,各国更注重了政府干预政策的协调进行。作为新兴市场成员之一的中国此次危机也不能免受牵连,危机发生后中国也实施了规模宏大的财政政策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在干预中,各国不但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总量控制,也在不断地健全市场微观制度,如金融监管制度的健全等。不论是美国、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各国,在实施积极的政府干预后,经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复苏,但是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显现,如欧洲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新兴市场国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问题等,使得政府干预的成本越来越显著,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呼之欲出。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的基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宏观经济干预也随之退出,QE也将逐渐退出。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QE的退出将会对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也应该积极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关系,使得经济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因此,纵观历次危机,可以看出,在危机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将位居主流地位,但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从来不会退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的冲击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微观市场制度,危机还有可能发生,为避免对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害,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依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作用。如果市场制度健全了,则危机发生的频率将会下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会减弱,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也会逐渐减少。
【关键词】:政府干预 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经济学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91.3
【目录】:
  • 摘要15-17
  • Abstract17-20
  • 1. 绪论20-36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0-21
  • 1.1.1 研究背景20
  • 1.1.2 研究意义20-21
  • 1.2 文献综述21-33
  • 1.2.1 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府干预思想的冲击21-23
  • 1.2.2 关于金融危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23-24
  • 1.2.3 主流经济学政府干预思想的比较与分析24-28
  • 1.2.4 关于政府的职能范围28-29
  • 1.2.5 关于金融危机时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29-32
  • 1.2.6 关于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的成本收益分析及退出机制32
  • 1.2.7 关于“滞胀”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32-33
  •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33-36
  • 1.3.1 结构33-34
  • 1.3.2 研究方法34
  • 1.3.3 创新与不足34-36
  • 2.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理论的历史演变机理36-76
  • 2.1 重商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36-38
  • 2.1.1 基本观点及主要内容36
  • 2.1.2 理论形成的原因36-38
  • 2.2 古典经济学的政府干预理论38-47
  • 2.2.1 论的基本观点38
  • 2.2.2 理论形成的原因38-42
  • 2.2.3 理论的基本内容42-45
  • 2.2.4 持不同观点的古典经济学理论45-47
  • 2.3 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47-50
  • 2.3.1 理论的基本观点47-48
  • 2.3.2 主要内容48-50
  • 2.4 货币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50-54
  • 2.4.1 理论的基本观点50
  • 2.4.2 主要内容50-54
  • 2.5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政府干预理论比较54-60
  • 2.5.1 从两大流派产生的背景来得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54-55
  • 2.5.2 从两大流派的理论渊源引伸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55-56
  • 2.5.3 从两大流派基本假设出发得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56-58
  • 2.5.4 从对经济波动的解释角度得出不同的政府干预观58-60
  • 2.6 供给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60-61
  • 2.7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政府干预理论61-73
  • 2.7.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61-67
  • 2.7.2 政府失灵67-70
  • 2.7.3 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70-71
  • 2.7.4 基于本次金融危机的政府干预理论71-73
  • 2.8 本章小结73-76
  • 3. 金融危机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其政府干预思想的冲击76-94
  • 3.1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77-82
  • 3.1.1 关于一般均衡论的问题77-79
  • 3.1.2 关于价格调节机制问题79
  • 3.1.3 关于机械模仿自然科学的问题79-80
  • 3.1.4 对“经济人假定”的再思考80-82
  • 3.2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82-88
  • 3.2.1 未涉及政府干预经济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83-84
  • 3.2.2 对政府救市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没有提出解决之道84
  • 3.2.3 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宏观刺激易导致经济结构失衡84-85
  • 3.2.4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DSGE模型存在的问题85-88
  • 3.3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的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改进88-93
  • 3.3.1 克鲁格曼的观点是回归萧条经济学88
  • 3.3.2 第三条道路88
  • 3.3.3 改造经济学假设88-90
  • 3.3.4 改造经济学方法90-91
  • 3.3.5 使经济学理论与模型更贴近现实91-92
  • 3.3.6 注重长期与短期的经济理论及政策相区分92
  • 3.3.7 吸收宏观经济学的各流派的研究成果92-93
  • 3.3.8 重视危机经济学的建立93
  • 3.4 本章小结93-94
  • 4. 历史上的危机及其政府干预94-111
  • 4.1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94-103
  • 4.1.1 大危机及其主要表现95-96
  • 4.1.2 危机发生的原因96-97
  • 4.1.3 危机应对措施97-102
  • 4.1.4 20-30年代危机政府干预的分析102-103
  • 4.2 70年代的“滞胀”危机103-108
  • 4.2.1 “滞胀”危机主要表现103-104
  • 4.2.2 “滞胀”危机发生的原因104-105
  • 4.2.3 “滞胀”危机中的政府干预105-107
  • 4.2.4 “滞胀”危机中政府干预的分析107-108
  • 4.3 80—90年代的四次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的分析108-109
  • 4.4 本章小结109-111
  • 5.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各国政府干预实践111-137
  • 5.1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发生原因111-113
  • 5.1.1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111-112
  • 5.1.2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112-113
  • 5.2 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政府干预措施113-116
  • 5.2.1 救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113
  • 5.2.2 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13-114
  • 5.2.3 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114-115
  • 5.2.4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15
  • 5.2.5 救助实体经济115-116
  • 5.2.6 国有化116
  • 5.3 其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16-120
  • 5.3.1 全力救助金融机构及金融系统116-118
  • 5.3.2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118-119
  • 5.3.3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19
  • 5.3.4 救助实体经济119-120
  • 5.4 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措施120-121
  • 5.4.1 宽松的货币政策120-121
  • 5.4.2 积极的财政政策121
  • 5.5 各国共同采用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政府干预121-123
  • 5.5.1 共同救助金融机构121-122
  • 5.5.2 共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122-123
  • 5.5.3 共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23
  • 5.5.4 其它的国际协作措施123
  • 5.6 各国实施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123-132
  • 5.6.1 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123-125
  • 5.6.2 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125-127
  • 5.6.3 救助金融机构的效果127-128
  • 5.6.4 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效果128-132
  • 5.7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实践存在的问题132-133
  • 5.8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的总结133-135
  • 5.8.1 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有了创新的压力133-134
  • 5.8.2 危机的严重性对政府干预理论提出了挑战134
  • 5.8.3 政府干预实践有了新变化134-135
  • 5.8.4 政府干预的成本也越来越大135
  • 5.8.5 注重短期刺激与长期战略发展的相协调135
  • 5.8.6 健全微观经济制度135
  • 5.9 本章小结135-137
  • 6.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府干预137-147
  • 6.1 中国应对危机的政府干预措施137-143
  • 6.1.1 常规和非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137-139
  • 6.1.2 积极的财政政策139-143
  • 6.2 中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143-145
  • 6.2.1 货币供应量增加143-144
  • 6.2.2 国内总需求上升144
  • 6.2.3 GDP呈上升趋势144-145
  • 6.2.4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45
  • 6.2.5 物价逐渐走出通缩145
  • 6.2.6 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145
  • 6.3 中国实施积极宏观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145-146
  • 6.4 本章小结146-147
  • 7.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政府干预147-168
  • 7.1 金融危机中政府干预的边界和退出147-157
  • 7.1.1 救助的成本和收益148-151
  • 7.1.2 成本与收益的关系151-154
  • 7.1.3 金融危机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154-157
  • 7.2 美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退出157-159
  • 7.2.1 退出的原因157-158
  • 7.2.2 减税政策的退出158-159
  • 7.2.3 削减财政支出159
  • 7.3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退出159-167
  • 7.3.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含义159-160
  • 7.3.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传导机制160-161
  • 7.3.3 金融危机时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161
  • 7.3.4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161-163
  • 7.3.5 QE退出对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163-164
  • 7.3.6 QE退出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164-165
  • 7.3.7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165-167
  • 7.4 本章小结167-168
  • 结论168-169
  • 参考文献169-180
  • 致谢1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树培;白战伟;;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效率与效力比较——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5期

2 赵志耘,郭庆旺;对IMF救助亚洲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2期

3 叶振勇;从美国大萧条及滞涨时期的经济政策论中国当前的经济政策取向[J];财贸经济;1999年12期

4 高铁梅,李晓芳,赵昕东;我国财政政策乘数效应的动态分析[J];财贸经济;2002年02期

5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J];财政研究;2004年08期

6 李栋;;里根经济学的政策实践及启示[J];财政研究;2012年01期

7 王秋石;;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的五大特征——兼议中国后发展地区的机遇[J];当代财经;2009年12期

8 白暴力;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市场价格理论基础的构建(上篇)[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9 白暴力;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市场价格理论基础的构建(下篇)[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10 王福成;;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 李义平;[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贺轩;[N];中国经营报;2013年

3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张茉楠;[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齐稚平;中央银行金融危机救助的成本与收益[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牟晓云;金融危机对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对策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危勇;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最后贷款人救助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危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演变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8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78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4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