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6-27 04:10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文化是近些年学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文化本身有着"两重性",传统文化的"两重性"特征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处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时,我们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认真梳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部分,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两重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影响
【分类号】:F092.7
【正文快照】: 在“国学热”逐渐兴起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是一种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关系,也有少数激进的学者提出用“儒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亚娟;;当前“国学热”现象反思[J];价值工程;2011年35期

2 蒋亚飞;;“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2年05期

3 潘宇;;强势经济与文化的强势——对国学热和后新儒家时代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00年04期

4 丛一;;理性地审视时下的“国学热”[J];中国质量;2006年10期

5 张颐武;;从袁腾飞说起:“国学热”需要深化和升级[J];中关村;2009年10期

6 伍振;;将“国学热”进行到底[J];中国内部审计;2009年06期

7 刘勰;;国学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8 吴通福;宋敏婷;;“国学热”分析与“国学”时代功能兼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宋欣;;理性看待“国学热”[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4年Z1期

10 田冲;;与经典同行[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璇;;“国学热”的冷思考[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2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3 詹佳;;由“国学热”反思中国的全球文化角色[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蔡运龙;;老一代科学家更多地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1: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基础[C];2007年

6 陈鸿祥;;“五四”新思潮与当代“国学热”——学习瞿秋白“五四”论札记[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永飞;“国学热”再热也无妨[N];解放日报;2007年

2 简超;不要病态的“国学热”[N];今日信息报;2007年

3 仇宇浩;《品三国》与国学热无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蔡永飞;如何看“国学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张颐武;“国学热”也要深化和升级[N];团结报;2010年

6 朱四倍;“国学热”不能热在功利上[N];大众科技报;2010年

7 朱四倍;警惕“国学热”的虚化和功利[N];工人日报;2010年

8 张颐武;“国学热”扩展的背后[N];中国文化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宁 实习生 黄辉煌;学者眼中的国学热[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王杰;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柏宇航;梁启超国学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吕(吕+吕);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488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4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