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11:12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 技术 异化 和谐


【摘要】: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农业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丰富了农产品种类、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更加凸显了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农业技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给农业技术所下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农业技术是人类用来改造自然的手段,其发明和创造又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农业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重属性。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其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现代农业阶段,农业技术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特征不尽相同。异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异化进行了阐述。进入工业社会之后,技术在促进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技术异化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我国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农业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也产生了诸如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危害人类健康并使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加剧资源紧张等消极影响,农业技术异化现象日益严重。在对国内外学者异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概念、属性、功能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提出研究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问题。国内外学者多是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研究,而针对农业技术异化问题进行的研究较少。因此,立足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异化问题的成熟研究,将技术异化理论与农业技术相结合,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表现,从技术主体、技术本身、法律和执法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分析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产生的原因,从观念、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探讨克服农业技术异化的途径,从而发挥农业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 技术 异化 和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3;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引言10-15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4
  • 1.3.1 研究思路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1.4 创新之处14-15
  • 2 农业技术及其发展阶段15-28
  • 2.1 农业技术的概念15-16
  • 2.2 农业技术的属性16-18
  • 2.2.1 农业技术的自然属性16-17
  • 2.2.2 农业技术的社会属性17-18
  • 2.3 农业技术的功能18-23
  • 2.3.1 农业技术的经济功能18-19
  • 2.3.2 农业技术的社会功能19-20
  • 2.3.3 农业技术的文化功能20-21
  • 2.3.4 农业技术的生态功能21-23
  • 2.4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阶段23-28
  • 2.4.1 原始农业阶段(公元前21世纪之前)23-24
  • 2.4.2 传统农业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20世纪中期)24-26
  • 2.4.3 现代农业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26-28
  • 3 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异化28-43
  • 3.1 农业技术异化的概念28-33
  • 3.1.1 异化28-31
  • 3.1.2 农业技术异化31-33
  • 3.2 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表现33-36
  • 3.2.1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34-35
  • 3.2.2 危害人类健康并使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35-36
  • 3.2.3 导致资源紧张,,延缓人类社会发展进程36
  • 3.3 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特征36-38
  • 3.3.1 农业技术异化的长期性36-37
  • 3.3.2 农业技术异化的时代性37
  • 3.3.3 农业技术异化的相对性37-38
  • 3.3.4 农业技术异化的被动性38
  • 3.4 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原因38-43
  • 3.4.1 主体的错误观念38-40
  • 3.4.2 技术的多重属性40-42
  • 3.4.3 农业法律制度和农业执法体系建设不完善42-43
  • 4 克服我国现代农业技术异化的途径43-52
  • 4.1 观念途径43-48
  • 4.1.1 继承优秀的传统农业思想43-45
  • 4.1.2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45-46
  • 4.1.3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46-48
  • 4.2 技术途径48-50
  • 4.2.1 合理利用常规农业技术48
  • 4.2.2 加速研发农业高新技术48-50
  • 4.3 制度途径50-52
  • 4.3.1 落实民主决策制度50-51
  • 4.3.2 健全法律制度51
  • 4.3.3 完善执法监督制度51-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村,董洪,张培富;技术异化的生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7期

2 张丽娜,张永峰;辩证眼光看异化——对技术异化的一点反思[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邹成效,孙天胜;论技术异化的必然性[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10期

4 邹成效;论技术异化的自然根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董洪;;试论技术异化的实质和特征及其消解[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年02期

6 毛牧然;陈凡;;技术异化析解[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2期

7 谭文华;;技术异化与人类自我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邹成效;;技术异化与技术共同体[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12期

9 邵璀菊;张克让;;技术异化与伦理控制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10 赵后刚;郭建忠;;浅析社会技术异化及其根源[J];前沿;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包国光;梁丽;;试析现代技术异化的表现和根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世雁;刘璐璐;;休闲与城市技术体系[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李路 郑鸿链;必须警惕“技术异化的低龄化”[N];东方早报;2013年



本文编号:567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567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d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