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6 00:05

  本文关键词: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增加值 碳排放强度 最终需求 结构分解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各国都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气体,认为其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的关系。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也使得全球认识到减少碳排放的紧急性和重要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承担碳减排的责任,其中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GDP碳排放降低17%的目标。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一国碳排放量的指标,对其变动及驱动因素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反映全球生产体系中供给与需求,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本文基于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从最终需求视角刻画一国的产出特征,提出和构建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采用WIOD数据库分析1998年和2007年主要经济体或国家的完全碳排放量、完全增加值以及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的贡献率分解,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进行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同时,本文还就中国1996-2009年的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分阶段对其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贡献率分解和SDA分解。结果显示,在全球层面,全球碳污染的流动性要快于增加值的流动性,贸易品隐含的碳排放强度高。在全球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过程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做出了主要贡献,新兴经济体在“污染中高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贡献呈现出“一枝独秀”局面,投资和出口则相对“粗放”。碳排放系数是促进各类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在中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最低水平,各类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都在50%以上,其中消费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要远大于投资和出口。碳排放系数同样是促进各类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而技术结构变化是各类碳排放强度上升的最大推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碳减排责任需要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可借助调整最终需求结构达到降低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效果。
【关键词】:碳排放 增加值 碳排放强度 最终需求 结构分解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X19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4
  • 1.1.2 选题意义14
  • 1.2 相关文献综述14-19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15-16
  • 1.2.2 碳排放责任研究16-17
  • 1.2.3 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研究17-19
  • 1.2.4 简要评述19
  • 1.3 研究思路、框架和方法19-22
  • 1.3.1 研究思路19-20
  • 1.3.2 研究框架20-21
  • 1.3.3 研究方法21-22
  • 1.4 论文的创新点22-23
  • 第2章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度量方法及变化分解模型23-29
  • 2.1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概念界定23-24
  • 2.2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度量方法24-26
  • 2.3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模型26-27
  • 2.3.1 各国对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模型26-27
  • 2.3.2 最终需求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模型27
  • 2.4 最终需求视角下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SDA分解模型27-29
  • 第3章 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分解29-40
  • 3.1 数据说明29-30
  • 3.2 全球各经济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化30-33
  • 3.3 各经济体对全球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33-34
  • 3.4 最终需求变动对各经济体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34-35
  • 3.5 全球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SDA分解35-38
  • 3.6 小结38-40
  • 第4章 中国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及分解40-47
  • 4.1 数据说明40
  • 4.2 中国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化40-42
  • 4.3 中国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贡献率分解42-43
  • 4.4 中国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SDA分解43-46
  • 4.5 小结46-47
  • 第5章 政策建议47-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7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AMZATH AHMED(阿迈德);马尔代夫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因果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杜刚;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欧元明;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8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9 战文娟;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10 段康;基于重置成本法的碳排放权价值评估[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3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573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8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