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金融集聚下的中国碳金融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06:03

  本文关键词:金融集聚下的中国碳金融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经济学 金融集聚 碳金融 碳金融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向某一区域集中,区域间金融集聚程度出现差异,集聚程度的不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同时,我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问题,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业进行了改革一碳金融应运而生。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而金融业的空间集中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本文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和现代计量方法,探索了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了金融集聚影响碳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及其对集聚区和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以上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历时较短,整体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明显,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碳金融“质”的提升较快,经济低碳化和金融低碳化水平较高,按照一般经验认为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基于这一考量,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金融集聚影响碳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集聚区投融资水平和效率的提高加快了资金的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便利;集聚区金融人才的集中、隐性知识的传递、相互学习动力的加强推动了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要素;集聚区金融机构间合作密切、金融监管成熟为碳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本文创新性的在KSDIM模型中引入金融集聚度变量,通过分析发现:金融集聚有助于提高低碳资本的收益率和增长率,金融集聚程度高的地区会形成低碳资本的核心区,该地区碳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同时,本文还借助Matlab软件对不同金融集聚度下碳金融发展的均衡区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金融集聚通过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实现了对集聚区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同时还通过资本溢出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福利补偿效应实现了对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辐射效应。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借助了Eviews8.0和GeoDa0.95i计量经济学软件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研究的观点。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对金融集聚和碳金融发展(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主要是通过促进碳金融“质”的提升来实现;金融集聚对碳金融“量”增长的促进作用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与目前的碳交易机制有很大关系。金融集聚度越高的区域,其对碳金融“质”的提升作用越明显;集聚区内人力资本水平、本地市场规模等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本文还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检验了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碳金融“质”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而与“量”的变化则不存在空间相关性;金融集聚对碳金融“质”的提升具有正向跨区溢出效应,金融集聚不仅会促进本区域碳金融“质”的提升,还会对周边地区碳金融“质”的提升产生辐射作用;金融集聚对碳金融“量”变化的增长和辐射作用并未显现。因此,为促进碳金融的发展,需要合理定位金融集聚区域、提高资本积累水平、增加金融人才储备,扩大区域金融集聚优势,从而快速提高集聚区内的碳金融发展水平;需要整合金融机构体系、构建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从而有效发挥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辐射作用;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包括统一的碳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在内的碳金融交易体系,完善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促进碳金融“量”和“质”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金融集聚 碳金融 碳金融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X19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导论11-2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9
  • 1.2.1 金融集聚的涵义13-15
  • 1.2.2 碳金融的涵义15-16
  • 1.2.3 碳金融的特殊性16-18
  • 1.2.4 碳金融发展的涵义18-19
  •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9-22
  • 1.3.1 研究框架19-20
  • 1.3.2 研究方法20-21
  • 1.3.3 技术路线21-22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2-25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22-24
  • 1.4.2 本文的创新点24-25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25-64
  • 2.1 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回顾25-36
  • 2.1.1 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区位论26-27
  • 2.1.2 空间经济学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7-32
  • 2.1.3 空间经济学的全面复兴—新兴的空间经济学32-36
  • 2.2 金融集聚的相关理论回顾36-43
  • 2.2.1 产业集聚理论36-37
  • 2.2.2 金融发展理论37-41
  • 2.2.3 金融地理学理论41-43
  • 2.3 碳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回顾43-49
  • 2.3.1 外部性理论43-45
  • 2.3.2 环境金融理论45-46
  • 2.3.3 碳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46-49
  • 2.4 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49-64
  • 2.4.1 国外文献综述49-55
  • 2.4.2 国内文献综述55-63
  • 2.4.3 简要述评63-64
  • 第3章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64-108
  • 3.1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总体现状分析64-71
  • 3.1.1 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开展的现状分析64-66
  • 3.1.2 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66-69
  • 3.1.3 碳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69-71
  • 3.2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分区域分析71-77
  • 3.2.1 基于“量”的视角分析71-74
  • 3.2.2 基于“质”的视角分析74-77
  • 3.3 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的统计描述77-99
  • 3.3.1 中国金融集聚的总体统计描述77-83
  • 3.3.2 分区域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关系的统计描述83-86
  • 3.3.3 分行业金融集聚与碳金融发展关系的统计描述86-96
  • 3.3.4 中国主要金融集聚区碳金融发展的描述96-99
  • 3.4 国外主要地区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借鉴99-107
  • 3.4.1 欧盟的碳金融发展100-102
  • 3.4.2 美国的碳金融发展102-105
  • 3.4.3 国外碳金融发展的经验分析105-107
  • 3.5 本章小结107-108
  • 第4章 金融集聚对中国碳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108-141
  • 4.1 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定性分析108-115
  • 4.1.1 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外部作用机制109-111
  • 4.1.2 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的内部作用机制111-115
  • 4.2 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作用机制的数理模型分析115-135
  •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115-118
  • 4.2.2 消费者行为118-121
  • 4.2.3 生产者行为121-123
  • 4.2.4 低碳金融资本创造部门行为123-125
  • 4.2.5 短期均衡125-127
  • 4.2.6 长期均衡127-135
  • 4.3 基于模型的主要经济效应分析135-139
  • 4.3.1 本地市场放大效应136
  • 4.3.2 循环累计因果效应136-137
  • 4.3.3 金融集聚对核心区碳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137-138
  • 4.3.4 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碳金融发展的辐射效应138-139
  • 4.4 本章小结139-141
  • 第5章 金融集聚影响碳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141-168
  • 5.1 研究假设141-143
  • 5.2 金融集聚影响碳金融发展的PANEL-DATA分析143-157
  •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143
  • 5.2.2 变量选取143-146
  • 5.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46-149
  • 5.2.4 模型设定149-152
  • 5.2.5 计量检验及结果分析152-157
  • 5.3 金融集聚对碳金融发展增长与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157-166
  •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157
  • 5.3.2 模型设定157-159
  • 5.3.3 计量检验及结果分析159-166
  • 5.4 本章小结166-168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68-182
  • 6.1 研究结论168-171
  • 6.2 政策建议171-181
  • 6.2.1 扩大金融集聚优势,推动集聚区碳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171-174
  • 6.2.2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发挥集聚区对周边碳金融发展的辐射作用174-176
  • 6.2.3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用的碳金融交易体系176-179
  • 6.2.4 提升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碳金融政策法规体系179-181
  • 6.3 研究展望181-182
  • 参考文献182-192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192-193
  • 致谢193-194


本文编号:5749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5749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