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期货市场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5:26
本文关键词:碳交易期货市场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2011年全球碳交易额达1760亿美元,交易量达103亿吨。其中,碳期货的交易量占80%以上,碳期货已经发展成为碳交易市场的主流产品。据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额将达3.5万亿美元,远超过石油市场,成为新的交易中心。我国是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典型的高能耗特征,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社会减排压力。我国同时也是全球核证减排量最大供应国,却对碳价格的形成没有发言权。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仅处于碳现货市场的起步阶段,尚未开展国际主流碳交易产品——碳期货的相关业务。鉴于此,本文提出对我国碳期货市场的构建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设计出金融生态高端碳期货交易产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建立碳期货市场的经验,构建我国碳交易期货市场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设计运行机制,建立保障体系,通过碳期货市场更好地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资金和技术,为碳现货市场提供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等手段,并为建立我国碳期货市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欧美碳期货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得出构建碳市场的启示。其次,我国碳交易期货市场的构建。第一,碳期货市场理论框架构建。设计理论框架,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分别分析构建碳期货市场的可行性;设计中心辐射地方的多层次碳市场体系。规划碳期货市场构建路径,分三个阶段:试验阶段(2013—2015年);发展完善阶段(2016—2020年)和成熟运行阶段(2021—2030年)。第二,实证分析碳期货市场的构建效率。指出碳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质就是市场构建效率。采集欧盟EU ETS主要碳现货和碳期货市场交易数据为样本,证明了EUA期货和CER期货均具备较好的市场构建效率。得出在碳监管工作中应更加注意对EUA期货监管等结论。再次,设计我国碳期货市场运行机制。第一,设计碳期货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基于CDM一级市场,大力发展CDM二级市场机制;先依托CDM项目市场发展自愿减排机制,再转换成总量控制自愿减排机制;积极培育基于配额的强制减排交易机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优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机制等建议。第二,设计我国VER期货、CER期货、CCER期货和CUA期货等交易产品。第三,设计碳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第四,提出建立碳资产管理公司、碳信用评级机构、碳交易法律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组织机构。最后,建立我国碳期货市场保障体系。从宏观层面健全政策制度支持体系,首次提出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法》、《碳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碳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碳衍生产品交易规则》等政策法规。从中观层面建立碳市场监管体系。设计碳市场监管机制,将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设定为碳市场监管体系最高权力机构;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国家环境监管机构及国家能源监管机构为碳监管体系主体。碳减排监管提出确立统一的碳减排统计核算与环境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登记注册体系等措施;确立碳交易监管规则,设计由中国证监会、碳期货交易所和期货行业同业协会三级监管协调配合的“一元三级”碳期货交易监管运行模式;规划碳监管体系构建路径。从微观层面建立辅助支持体系。 碳期货市场的构建及运行机制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且碳期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来讲都是新兴市场,目前都处于逐步发展和完善阶段,受全球气候政策变化的影响显著,需要随时调整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碳期货市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碳期货 碳交易市场 运行机制 保障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724.5;X1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6
- 1 绪论16-32
- 1.1 问题的提出16-20
- 1.1.1 环境保护上: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强烈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16-18
- 1.1.2 政治上:必须遵守国际社会的相关法律规定18-19
- 1.1.3 经济上:全球迅速发展的碳期货市场带来可观的收益19
- 1.1.4 内部压力: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双重挑战19-20
- 1.1.5 外部压力:来自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2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2
- 1.2.1 研究目的20-21
- 1.2.2 研究意义21-22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22-28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22-27
- 1.3.2 相关研究评述27-28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8-30
- 1.4.1 研究内容28-29
- 1.4.2 研究方法29
- 1.4.3 技术路线29-30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30-32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32-46
- 2.1 相关概念界定32-39
- 2.1.1 碳排放权交易的含义32-33
- 2.1.2 碳金融的含义33-34
- 2.1.3 碳交易市场的含义34
- 2.1.4 碳期货的含义34-35
- 2.1.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含义35-37
- 2.1.6 《京都议定书》的含义37-39
- 2.2 理论基础39-45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40
- 2.2.2 公共物品理论40-41
- 2.2.3 外部性理论41
- 2.2.4 科斯定理41-44
- 2.2.5 期货市场理论44-45
- 2.3 本章小结45-46
- 3 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6-55
- 3.1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46-51
- 3.1.1 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现状46-48
- 3.1.2 CDM项目市场现状48-50
- 3.1.3 强制型配额碳交易市场现状50-51
- 3.2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问题分析51-54
- 3.2.1 CDM市场存在的问题51-52
- 3.2.2 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52-54
- 3.3 本章小结54-55
- 4 欧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启示55-71
- 4.1 碳交易市场分类55-59
- 4.1.1 碳现货交易市场56
- 4.1.2 碳期货交易市场56-57
- 4.1.3 CDM项目一级市场57-59
- 4.2 碳交易市场机制59-64
- 4.2.1 碳交易市场机制类型59-60
- 4.2.2 不同机制碳交易市场规模60-62
- 4.2.3 欧盟碳交易市场机制62-63
- 4.2.4 美国碳交易市场机制63-64
- 4.3 欧盟碳交易市场现状64-67
- 4.3.1 欧盟碳现货交易市场64-65
- 4.3.2 欧盟碳期货交易市场65-67
- 4.4 欧美碳交易市场对我国的启示67-70
- 4.4.1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政策环境风险巨大67-68
- 4.4.2 各碳交易大国正争夺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68
- 4.4.3 国际CDM项目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且规模将萎缩68-69
- 4.4.4 我国尚未具备建立全国性强制型碳交易市场的经济条件69-70
- 4.4.5 依托CDM一级市场培育自愿减排市场70
- 4.5 本章小结70-71
- 5 我国碳期货市场的理论框架构建71-84
- 5.1 碳期货市场构建的理论框架设计71-73
- 5.1.1 碳期货市场构建的指导思想71-72
- 5.1.2 碳期货市场构建的基本原则72
- 5.1.3 碳期货市场构建要素及其关系72-73
- 5.2 碳期货市场预期实现目标73-75
- 5.2.1 价格发现目标73-74
- 5.2.2 套期保值目标74
- 5.2.3 增强市场的活跃度目标74
- 5.2.4 降低交易成本目标74-75
- 5.3 碳期货市场的构建条件75-78
- 5.3.1 内部条件分析75-77
- 5.3.2 外部条件分析77-78
- 5.4 碳期货交易平台构建78-80
- 5.5 碳期货市场构建路径设计80-83
- 5.5.1 试验阶段:2013——2015年81
- 5.5.2 发展完善阶段:2016——2020年81-82
- 5.5.3 成熟运行阶段:2021——2030年82-83
- 5.6 本章小结83-84
- 6 碳期货市场构建的实证分析——基于效率模型84-103
- 6.1 理论假设84
- 6.2 数据84-86
- 6.2.1 数据来源84-85
- 6.2.2 数据选取原则85
- 6.2.3 数据性质85-86
- 6.3 研究方法和运算结果86-101
- 6.3.1 研究方法86-91
- 6.3.2 运算结果91-101
- 6.4 结果分析101-102
- 6.5 本章小结102-103
- 7 我国碳期货市场运行机制103-117
- 7.1 碳期货市场交易机制103-106
- 7.1.1 碳期货交易机制设计103
- 7.1.2 建立碳期货交易机制的措施103-106
- 7.2 碳期货市场产品106-108
- 7.2.1 碳期货市场产品设计106-107
- 7.2.2 推出碳期货市场产品的措施107-108
- 7.3 碳期货市场参与主体108-112
- 7.3.1 碳期货市场供给方设计109-110
- 7.3.2 碳期货市场需求方设计110-112
- 7.3.3 吸引碳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的措施112
- 7.4 碳期货市场中介组织服务机构112-116
- 7.4.1 碳期货市场中介组织服务机构设计112-115
- 7.4.2 建立碳期货市场中介组织服务机构的措施115-116
- 7.5 本章小结116-117
- 8 建立我国碳期货市场保障体系117-128
- 8.1 宏观层面:健全政策制度支持体系117-120
- 8.1.1 政府支持低碳经济和碳交易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117-119
- 8.1.2 健全碳期货市场政策制度的建议119-120
- 8.2 中观层面:建立碳市场监管体系120-125
- 8.2.1 碳市场监管机制设计121-122
- 8.2.2 碳减排监管122
- 8.2.3 碳交易监管122-125
- 8.2.4 碳监管体系构建路径设计125
- 8.3 微观层面:建立辅助支持体系125-127
- 8.3.1 制定激励和协调机制125
- 8.3.2 向碳中介组织服务机构提供倾斜性政策125-126
- 8.3.3 争取国际碳排放交易的人民币计价126
- 8.3.4 培养碳期货专业人才126-127
- 8.4 本章小结127-128
- 结论128-130
- 参考文献130-136
- 附录136-14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46-147
- 致谢147-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10期
2 郭福春;潘锡泉;;碳市场:价格波动及风险测度——基于EUETS期货合约价格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3 张维,张建刚;中美期货市场自律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洪涓;陈静;;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12期
5 郑勇;;对我国面临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的思考——我国应尽早建立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6 苏蕾;曹玉昆;陈锐;;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12年03期
7 王明;;中国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年06期
8 谭志雄;陈德敏;;区域碳交易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4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59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