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20:26

  本文关键词: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中和 碳交易 林业碳汇 金融市场 演化经济学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承诺并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林业经营管理中造林与再造林以及减少毁林和防止森林退化的措施,作为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而被各方关注,特别是随着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以及中国碳交易试点工作的开展,林业碳汇的市场功能预期被逐渐放大。为了更好的根据现有的经济理论设计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机制,调动排放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制定有效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路径,将减排与森林碳汇生态服务结合。本研究将围绕着森林碳汇生态服务与工业减排的成本比较、林业碳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碳交易价格波动及收益风险等问题进行研究,以验证生态经济模式的可行性,从而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在牺牲经济代价最小的前提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 第一部分,研究主要介绍了基于林业碳中和建立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同时对相关的文献按照林业碳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林业碳汇交易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对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 第二部分,创新的将碳汇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相结合,重点回答林业碳中和经济可行性和中国林业碳汇供给能力两个问题。在林业碳中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中,首先通过案例分析体现森林碳汇生态服务具有抵消工业排放的能力,提出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模式。其次通过长期能源规划模型,预测中国钢铁、水泥、化工及造纸等部门的减排需求,然后以钢铁行业为例,通过中观行业角度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短期、中长期成本效益分析,证明通过森林碳汇生态服务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在中国林业碳汇供给分析中,首先综述目前林业碳汇项目的方法学,然后对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以及新西兰REDD项目进行案例分析,之后创新的运用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REDD项目下林业碳汇的供给以及土地经营者的收益,从供给的角度证明在中国有建立林业碳汇市场的基础,并在模型中引入价格序列波动,证明了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影响林业碳汇收益。 第三部分,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借鉴,包括国际主要碳市场价格波动分析及比较以及国际主要碳市场风险度量及比较。通过总结各类碳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和风险变化的特点,创新的以金融风险的角度,对国际目前主要的强制性和自愿性碳交易市场进行了比较,为中国建立自己的全国范围内的碳交易市场提供经验借鉴,重点解决中国应该建立什么类型的碳交易市场的问题。 第四部分,即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建立路径,首先根据第三部分的结论,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制定一个终极的蓝图,创新的利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将中国碳交易市场划归三个阶段,制定一个可行的演进路径。在推演的过程中对碳市场的建立及监管涉及到的相关事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中和 碳交易 林业碳汇 金融市场 演化经济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326.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12-17
  • 1.1.1 全球变暖形势严峻12
  • 1.1.2 中国减排的挑战、承诺及行动12-13
  • 1.1.3 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13-17
  • 1.1.3.1 碳交易的源起13-14
  • 1.1.3.2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14-16
  • 1.1.3.3 碳交易市场的发展16-17
  • 1.2 问题的提出17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17-19
  • 1.3.1 研究主要内容17-18
  • 1.3.2 技术路线18-19
  • 1.4 研究方法19-21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21-36
  • 2.1 文献综述21-30
  • 2.1.1 林业碳汇方面21-23
  • 2.1.1.1 林业碳汇概念的界定21
  • 2.1.1.2 林业碳汇技术研究21-23
  • 2.1.2 碳市场方面23-26
  • 2.1.2.1 碳市场形成及格局23-25
  • 2.1.2.2 碳信用标准25
  • 2.1.2.3 碳金融市场研究25-26
  • 2.1.2.4 针对中国碳市场实践的研究26
  • 2.1.3 林业碳汇交易方面26-29
  • 2.1.3.1 林业碳汇市场的建立26-27
  • 2.1.3.2 森林碳汇市场要素27-28
  • 2.1.3.3 森林碳汇交易成本及价格制定28-29
  • 2.1.3.4 森林碳汇市场评价29
  • 2.1.4 小结29-30
  • 2.2 理论基础30-36
  • 2.2.1 外部性理论30-31
  • 2.2.2 金融市场理论31-34
  • 2.2.2.1 有效市场理论31-32
  • 2.2.2.2 有效投资组合理论32
  • 2.2.2.3 风险测度理论32-34
  • 2.2.3 演化经济学理论34-36
  • 3 林业碳中和的需求36-52
  • 3.1 林业“碳中和”的概念36-38
  • 3.2 碳中和案例介绍38-40
  • 3.3 中国工业减排的碳中和需求40-46
  • 3.4 林业碳中和经济可行性分析46-49
  • 3.4.1 模型情景设置47
  • 3.4.2 模型模拟结果47-48
  • 3.4.3 成本比较分析48-49
  • 3.5 林业碳汇发展瓶颈49-51
  • 3.6 小结51-52
  • 4 中国林业碳汇供给52-81
  • 4.1 林业碳汇计量方法学52-58
  • 4.1.1 LULUCF框架52-53
  • 4.1.2 REDD和REDD+框架53-56
  • 4.1.2.1 REDD的含义53-54
  • 4.1.2.2 REDD与REDD+的区别54
  • 4.1.2.3 REDD发展的制约因素54-56
  • 4.1.3 中国林业碳汇方法学56-58
  • 4.2 林业碳汇供给案例分析58-80
  • 4.2.1 中国广西再造林项目58-63
  • 4.2.1.1 项目基本情况59-60
  • 4.2.1.2 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60-61
  • 4.2.1.3 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61-62
  • 4.2.1.4 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2-63
  • 4.2.2 REDD案例分析63-67
  • 4.2.2.1 项目实施背景64-65
  • 4.2.2.2 项目基本情况65-66
  • 4.2.2.3 总结66-67
  • 4.2.3 REDD情景模拟分析67-74
  • 4.2.3.1 基本模型68
  • 4.2.3.2 模型模拟结果68-74
  • 4.2.4 基于REDD的林业碳汇收益74-80
  • 4.4 小结80-81
  • 5 国际主要碳市场价格波动及经验借鉴81-95
  • 5.1 国际主要碳市场价格走势81-85
  • 5.2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分析85-90
  • 5.2.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85
  • 5.2.2 R/S分形模型85-86
  • 5.2.3 R/S分形模型分析结果86-90
  • 5.2.3.1 EUA的R/S分形结果87-89
  • 5.2.3.2 sCER的R/S分形结果89
  • 5.2.3.3 CFI的R/S分形结果89-90
  • 5.3 碳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因素90-93
  • 5.4 结论93-95
  • 6 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风险度量及经验借鉴95-114
  • 6.1 研究对象95-97
  • 6.2 碳市场风险度量方法97-100
  • 6.2.1 模型的介绍97-98
  • 6.2.2 阈值的选取98-99
  • 6.2.3 在险值Value-at-Risk的计算99-100
  • 6.3 数据处理与分析100-112
  • 6.3.1 GARCH分析100-106
  • 6.3.2 在险值分析106-112
  • 6.3.2.1 静态分析106-108
  • 6.3.2.2 动态分析108-112
  • 6.4 小结112-114
  • 7 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路径114-124
  • 7.1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市场终极形态114-118
  • 7.1.1 市场主体的终极形态115-116
  • 7.1.2 交易监管部门的终极形态116
  • 7.1.3 交易制度的终极形态116-118
  • 7.1.4 交易服务机构的终极形态118
  • 7.2 基于碳中和的中国林业碳汇市场演化路径118-123
  • 7.2.1 碳交易市场发展阶段设计118-120
  • 7.2.1.1 试点阶段118-119
  • 7.2.1.2 整合过渡阶段119
  • 7.2.1.3 全国总量控制阶段119-120
  • 7.2.2 碳交易市场演化路径120-123
  • 7.2.2.1 碳交易市场主体演化路径120-121
  • 7.2.2.2 交易监管部门的演化路径121-122
  • 7.2.2.3 交易制度的演化路径122
  • 7.2.2.4 交易服务机构的演化路径122-123
  • 7.3 小结123-124
  • 8 总结与展望124-127
  • 8.1 主要观点与结论124-125
  • 8.2 主要创新点125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125-127
  • 参考文献127-136
  • 获得成果目录136-137
  • 个人简介137-138
  • 导师简介138-139
  • 致谢1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霞;周志国;;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于楠;杨宇焰;王忠钦;;我国碳交易市场的不完整性及其形成机理[J];财经科学;2011年05期

4 高莹;周鑫;金秀;;GARCH-EVT模型在动态VaR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陈继红;宋维明;;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伍楠林;;中国开展森林碳汇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7 殷维;谭志雄;;基于森林碳汇的中国碳交易市场模式构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9期

9 范英,魏一鸣;基于R/S分析的中国股票市场分形特征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1期

10 伍楠林;;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凤振华;碳市场复杂系统价格波动机制与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6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596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0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