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8-18 21:25

  本文关键词: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临时性产业集群 装备工业 知识流动 技术创新


【摘要】: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的同时,在部分区域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倾向。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变量,其作用越来越显著,区域或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知识技术争夺上,其中知识溢出、知识共享、研发创新、知识吸收和利用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Allen Scott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升级、提高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有着非集群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和相互台作的基础上,有利于集群内企业之间信息、技术和新思想的传播和应用。企业间关系网络的优势基于永久性社会联系形成,由此帮助企业能够高效的合作、相互学习。但是,不容忽略的是,产业集群成长的相对漫长过程会减少创新及发展策略的多样性,永久性产业集群面临着知识锁定的困境。而以基于国际博览会的临时性产业集群较好地解析了流动空间的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永久性产业集群知识锁定的不足。论文以导师曾刚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德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网络研究”、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专题“浦东新区创新型城区建设情况评估”、“构建浦东开放型创新体系研究”等研究课题为支撑,在2010年曾刚教授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arald Bathelt教授共同获得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133份有效参展商访谈问卷的基础上,笔者在2011到2013年期间,围绕上海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知识流动、关系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等主体,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进行了跟踪调研。其中,2010到2012年主要为深度访谈,2013年主要为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由于较好地解析了流动空间的价值,临时性产业集群正成为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永久性产业集群不同,临时性产业集群较好地克服了企业知识锁定困境,促进了本地互动与全球联系的相互协调,推动了来自不同地区永久性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关系建立,为企业间互利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以Harald Bathelt为代表的少数经济地理学者对临时性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在临时性地理邻近、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区位选择及其演化、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Bathelt等学者认为,国际博览会作为一种临时性产业集群,其作用已经更多是为知识流动提供关系平台。博览会中营造的全球蜂鸣,使得企业能够系统地从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中获取知识,同时开始建立企业间持久性知识管道。如今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已不仅是追求新的订单,而且还非常关注与其他参展商、参观者进行信息交流,寻求建立新的创新合作关系。然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产生标志、空间范畴、演化发展阶段划分等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也未充分论述临时性产业集群中提到的全球蜂鸣,是以何种方式促进知识流动、技术创新。而国内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本文在借鉴演化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临时性产业集群理论架构,系统阐述了临时性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内涵、产生标志、空间范畴、影响因子、演化发展的各阶段特征等内容。通过对北美(美国、加拿大)国际博览会分析,归纳了西方发达国家临时性产业集群特点;通过对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知识流动、关系建立与技术创新的进行了实证与分析;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中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异同点。归纳起来,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界定了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内涵。笔者认为,临时性产业集群是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事相同或相似行业、拥有不同规模的企业,为谋求自身企业网络延伸及扩展行业认知度,在特定机构的组织下在某一区域所产生的短时间信息传递、知识交换的经济活动集聚现象。在这种短暂的企业集聚中,企业不只看重销售协议的达成,更加注重维持建立现有或潜在创新合作关系。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相似,临时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这种特有的“全球蜂鸣"(global buzz)氛围下,通过纵向和横向层面所展开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形成了关系邻近和空间邻近的产业群体。为避免永久性产业集群的知识锁定、技术锁定等困境,临时性产业集群注重保持创新合作伙伴选择的灵活性。第二,归纳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特征。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论述了临时性产业集群的标志、空间范畴、影响因子、以及演化阶段特征。时间上的临时性与周期性,以及功能上的重知识流动、关系建立,轻销售,是临时性产业集群的主要标志。其空间范畴在微观上表现为临时性产业集群举办场地以及非正式场所,在宏观上表现为临时性产业集群举办场地的变化区位。其中,组织者(主办机构、承办机构)、城市区位条件、综合服务(场馆、交通、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基础(地方能力及企业群)是促进或阻碍临时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出发,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发展可划分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孕育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目标单一,纵向联系为主;区位选择特征为靠近消费市场。成长阶段的主要特征为:横向联系建立;非销售类知识增多,全球通道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呈现,大型企业作用凸显;模仿为主,创新为辅;区位选择特征为靠近经济、行业中心。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为:行为主体反复性参与,区位依赖性突出;关系趋于稳定,知识融合度增强;人才流动迅速。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参与企业和机构数减少,知识交流大幅减少,创新合作地位下降。第三,论述了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形成机理。交流信息、关系建立、直接或间接观察、获取市场动态是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中全球蜂鸣的具体形式。临时性产业集群一般的销售作用正在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关系平台的建立,其中进行的知识交流来源于价值链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知识传递过程一方面是正式的,即与正式的交易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非正式的,伴随着本地蜂鸣。博览会的国际化使得企业建立“全球通道”成为可能:长距离的跨区域通道有利于空间上相距遥远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知识传递。本文对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实证调研发现,在参展商、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同行以及专业观众之间发生的交流信息、建立关系、直接或间接观察、获取市场动态,是这种特殊信息场下全球蜂鸣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刻画了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本文对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实证调研发现,在参展商、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同行以及专业观众之间发生的交流信息、建立关系、直接或间接观察、获取市场动态,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路径。第五,辨析了国内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地域差异。通过对国内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在组织者方面,政府部门的作用与行业协会作用不同,政府对国内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作用更大,而行业协会对国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发展影响更大。在展会期间所创造的全球蜂鸣方面,中外差别不大。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内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在开放性与目的性上存在差别。在全球生产网络方面,国内外的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均对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临时性产业集群 装备工业 知识流动 技术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62.9
【目录】:
  • 论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5
  • 目录15-18
  • 图录18-19
  • 表录19-20
  • 第1章 导论20-5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20-25
  • 1.1.1 现实背景与意义20-21
  • 1.1.2 理论背景与意义21-25
  • 1.2 研究目标、内容、问题及创新点25-29
  • 1.2.1 研究目标25-26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26-28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8
  • 1.2.4 可能的创新点28-29
  • 1.3 相关概念界定29-36
  • 1.3.1 永久性产业集群29-31
  • 1.3.2 临时性产业集群31-33
  • 1.3.3 国际贸易博览会33-36
  • 1.4 临时性产业集群研究进展与评述36-48
  • 1.4.1 地理邻近与面对面交流39-41
  • 1.4.2 知识流动与关系平台41-43
  • 1.4.3 区位选择及其演化43-45
  • 1.4.4 临时性产业集群与永久性产业集群的关系45-47
  • 1.4.5 研究评述47-48
  • 1.5 研究基础与方法48-50
  • 1.5.1 研究基础48-49
  • 1.5.2 研究方法49-50
  • 第2章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经济地理学基础50-63
  • 2.1 知识创造与创新源泉50-51
  • 2.2 知识流动与创新网络51-52
  • 2.3 知识转化与创新过程52-53
  • 2.4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53-61
  • 2.4.1 产业集群的地理邻近与技术创新54-56
  • 2.4.2 产业集群的认知邻近与技术创新56
  • 2.4.3 产业集群的关系嵌入与技术创新56-59
  • 2.4.4 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59-61
  • 2.5 互动学习与临时性地理邻近61-63
  • 第3章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63-95
  • 3.1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标志63-67
  • 3.1.1 时间标志63-64
  • 3.1.2 功能标志64-67
  • 3.2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空间范畴67-74
  • 3.2.1 微观尺度67-70
  • 3.2.2 宏观尺度70-74
  • 3.3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影响因子74-83
  • 3.3.1 组织者75-76
  • 3.3.2 区位条件76-77
  • 3.3.3 配套服务设施77-81
  • 3.3.4 经济发展水平81-83
  • 3.4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83-95
  • 3.4.1 孕育阶段84
  • 3.4.2 成长阶段84-89
  • 3.4.3 成熟阶段89-92
  • 3.4.4 衰退阶段92-95
  • 第4章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联系及其效果95-108
  • 4.1 结构与特征95-97
  • 4.2 具体表现97-104
  • 4.2.1 面对面交流97-99
  • 4.2.2 直接或间接观察99-101
  • 4.2.3 问题解决方案与技术整合101-102
  • 4.2.4 认知社区延伸与关系建立102-104
  • 4.3 临时性产业集群之技术创新104-108
  • 4.3.1 知识获取104-106
  • 4.3.2 知识应用106-108
  • 第5章 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及其表征108-122
  • 5.1 背景与价值108-109
  • 5.2 调研计划及其实施109-111
  • 5.2.1 深度访谈设计109-110
  • 5.2.2 实地调研过程110-111
  • 5.3 主要目标111-122
  • 5.3.1 交流信息111-114
  • 5.3.2 建立关系114-117
  • 5.3.3 直接或间接观察117-118
  • 5.3.4 获取市场动态118-122
  • 第6章 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之技术创新122-145
  • 6.1 技术创新的问卷设计123-124
  • 6.2 实地调研过程124-125
  • 6.3 技术创新的初始假设模型125-129
  • 6.4 技术创新的模拟分析129-145
  • 6.4.1 数据录入与整理129-133
  • 6.4.2 信度分析133-136
  • 6.4.3 全球蜂鸣与技术创新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136-141
  • 6.4.4 技术创新的路径模型141-142
  • 6.4.5 技术创新的路径分析142-145
  • 第7章 中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比较145-167
  • 7.1 北美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146-154
  • 7.1.1 背景与价值146-148
  • 7.1.2 “组织化的无政府状态”与“垃圾桶模式”148-150
  • 7.1.3 参展企业的技术搜寻行为150-154
  • 7.2 中外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的异同点154-167
  • 7.2.1 组织者154-156
  • 7.2.2 全球蜂鸣156-158
  • 7.2.3 技术创新158-161
  • 7.2.4 全球生产网络161-163
  • 7.2.5 空间拓展163-167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167-182
  • 8.1 主要研究结论167-179
  • 8.1.1 临时性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新现象167
  • 8.1.2 临时性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特征167-175
  • 8.1.3 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促进了全球创新知识交流175-177
  • 8.1.4 上海临时性装备工业集群推动了区域技术创新177-178
  • 8.1.5 中外临时性产业集群存在差异178-179
  • 8.2 主要创新点179-180
  • 8.2.1 开辟了产业集群领域研究的新领域179
  • 8.2.2 总结了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179
  • 8.2.3 拓展了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分析范畴179-180
  • 8.2.4 辨析了中外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差异180
  • 8.3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180-182
  • 参考文献182-197
  • 附录1197-199
  • 附录2199-202
  • 附录3202-205
  • 附录4205-211
  • 后记211-2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皎平;陆志宝;李庆满;;产业集群中过度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及对策[J];技术经济;2011年11期

2 林祥;郭海;魏泽龙;;战略型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一个研究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8年S2期

3 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06期

4 张昆;汪涛;;知识网络演化的驱动力研究评述[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凯锐;基于价值创新的移动商务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郑方艳;芬兰科学园及其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6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96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e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