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经济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6:07

  本文关键词:经济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美学 经济活动的美 经济学思想中的美 工具美 价值美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大审美经济的时代,传统经济把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作为经济的目标,而这个时代的最大转变就在于,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即人们的消费不仅是为了实用,更希望兼有快乐和美的体验。在此,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比较中,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上升为商品的主导价值。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关注经济美学的研究,但是,研究具有片面性、不系统性等特点。本文试图确定经济美学的含义、构建经济美学的学科框架,解决经济美学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 首先,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确定经济美学的含义。 对于经济学中的美,萨缪尔森、哈恩、阿罗、德布鲁、克鲁格曼等都肯定了经济学中美的存在,这种美与数学美、物理学的美有相似的地方,关于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克鲁格曼、阿罗都认为美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具有动力作用。而体验经济、审美经济又把经济美学从人的意识、需求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关于经济美学的定义,范正美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阐明了经济美学研究的目的,美学在经济中的指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生产活动规律的解释,所以他的经济美学理论仍然是经济活动中的美学;程恩富关于经济美学的研究源于马克思的经济美学思想,特别强调了经济学与“善”相关的价值美的问题,突破了国外经济美学偏重研究经济学中数学美的局限。 鉴于以往的研究,本文认为,经济美学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经济美学是指研究经济活动(生产、消费、交换、分配)与经济学思想中的美的学科。狭义上讲,经济美学仅指研究经济学思想中的美的学科,主要是研究经济学理论的形式、结构、语言、方法中的美,特别是经济学学科性质所体现的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终极关怀,所以经济学思想的美包括经济学的工具美和价值美。 其次,分析经济美学的经济学基础以及美学基础。 这一部分从价值问题出发。科学是价值无涉的,这一思想在哲学上的正式表述来自休谟。而关于价值问题的争论,一般认为,起源于韦伯、滕尼斯、桑巴特与施穆勒、菲利普波维奇等人,即他们针对事实与价值、科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展丌的交锋。最终,经过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的激烈批评以及科学自身的反省,科学自身也丌始容纳价值,出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重新合流的趋势。 在美学史上,当代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舒斯特曼对“审美无利害”的批判是美学中价值问题交锋的体现。杜威与舒斯特曼在步人本主义美学的后尘的同时,系统地否定了康德为审美确立的“无利害”原则,这是当前实用主义美学的盛行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理论支撑,进而也成为经济美学建立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学中,价值判断的存在与否,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分界线。实证分析,是求“真”的科学方法,崇尚理性主义;规范分析,是求“善”、求“美”的人文方法,崇尚非理性主义。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人学,经济学更是人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可以把科学的精确性和人文方面的诗意济一身的科学。因此,经济学是兼有科学特质和人文特质的学科。 再次,论述经济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经济美学是指研究经济活动与经济学思想中的美的学科。经济活动的美则表现为生产美、消费美、分配美、交换美,是指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活动过程中,在美学观念的指导下,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而经济学思想中的美,主要是研究经济学理论的形式、结构、语言、方法中的美,特别是经济学学科性质所体现的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终极关怀,所以经济学思想的美包括经济学的工具美和价值美。工具美属于科学美的范畴,具体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价值美则具体表现为自由美与和谐美等。 最后,展望经济美学的未来发展。 作为“经世济民”、使人幸福的学科,经济学的研究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的领域与视角,更应该关注与经济学有着密切关系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并且利用这些学科的最新成就,不断更新经济学的视野,使得经济学成为蕴含着“真”、“善”、“美”的学科体系。 在有关经济学的学科综合中,始终遵循着经济学的工具美与价值美的结合。我们以新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阿玛蒂亚·森的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为范例加以说明。同时,针对范例中出现的优点与缺点,提出了关于经济学的工具美与价值美的统一路径,具体包括: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定量与定性的统一、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等,并利用NHDI、生态文化指标体系进行尝试。
【关键词】:经济美学 经济活动的美 经济学思想中的美 工具美 价值美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91.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1
  • 第一章 绪论11-40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1-15
  • 1.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1.2 研究的意义12-15
  • 1.2 国内外经济美学研究综述15-22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6-18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8-22
  • 1.3 经济美学如何可能22-40
  • 1.3.1 从审美领域看经济活动的美与经济学的美22-32
  • 1.3.2 经济美学的含义32-34
  • 1.3.3 经济美学的研究内容34-35
  • 1.3.4 经济美学的研究方法35-40
  • 第二章 经济美学何以可能40-61
  • 2.1 价值判断40-49
  • 2.1.1 “价值中立”思想的由来41-42
  • 2.1.2 “价值中立”的哲学批判42-43
  • 2.1.3 “价值中立”的美学批判43-47
  • 2.1.4 “价值中立”的经济学批判47-49
  • 2.2 经济学学科性质的探讨49-56
  • 2.2.1 科学与人文49-50
  • 2.2.2 实证与规范50-52
  • 2.2.3 经济学的真善美信念52-56
  • 2.3 经济美学的美学基础——真善美的统一56-61
  • 2.3.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56
  • 2.3.2 马克思的实践美学56-58
  • 2.3.3 海德格尔的生存美学58-59
  • 2.3.4 实用主义美学59-61
  • 第三章 经济活动中的美61-80
  • 3.1 生产美61-69
  • 3.1.1 劳动创造美62-63
  • 3.1.2 劳动生产中的美学指导63-64
  • 3.1.3 和谐生产观64-65
  • 3.1.4 企业管理中的美65-68
  • 3.1.5 生产过程与生产空间中的美68
  • 3.1.6 可持续生产中的美68-69
  • 3.1.7 异化劳动与美69
  • 3.2 消费美69-72
  • 3.2.1 审美消费70
  • 3.2.2 可持续消费70-72
  • 3.2.3 消费时代的审美泛化的反思72
  • 3.3 分配美72-77
  • 3.3.1 市场、政府与分配的美学意蕴74-76
  • 3.3.2 效率与公平的和谐统一76
  • 3.3.3 理想社会分配制度的和谐美76-77
  • 3.4 交换美77-80
  • 3.4.1 交换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8
  • 3.4.2 交换中的利己与利他78-80
  • 第四章 经济学中的美80-98
  • 4.1 经济学的工具美81-88
  • 4.1.1 美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82-83
  • 4.1.2 科学美的表现83
  • 4.1.3 经济学工具美的表现83-88
  • 4.2 经济学的价值美88-98
  • 4.2.1 审美是一种终极关怀88-89
  • 4.2.2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人89-95
  • 4.2.3 经济学价值美的表现95-98
  • 第五章 经济美学的发展与展望98-114
  • 5.1 经济学工具美与价值美的统一98-107
  • 5.1.1 经济学工具美与价值美统一的范例98-103
  • 5.1.2 经济学工具美与价值美统一的路径103-107
  • 5.2 经济学工具美与价值美统一的尝试107-114
  • 5.2.1 NHDI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尝试107-111
  • 5.2.2 生态文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尝试111-114
  • 第六章 结论114-116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16-118
  • 参考文献118-126
  • 后记126-12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孙美堂;科学的价值缺位与回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朱成全;人文经济学何以可能?[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0期

4 朱成全;李立男;;“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生态文化建设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12期

5 白暴力,吴红梅;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与价格总水平模型——兼与货币数量论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6 朱富强;;现代主流经济学对利他行为的模型化分析及其问题[J];改革与战略;2010年06期

7 吴晓枫,杨晓雍;科学美的概念与内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卢世林;人口经济美学浅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张卫国;;经济理论、数学运用与经济学语言[J];经济评论;2008年02期

10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895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895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