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视角下的山东省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协同视角下的山东省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聚效应 产业协同 协同性产业集聚 产业复合系统协同模型
【摘要】:山东省是我国东部的经济大省,2011年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省经济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受关注。美国硅谷、台湾集成电路生产基地、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基地及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为代表的经济奇迹验证了产业集聚巨大的经济带动力。产业集聚通过降低群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专业化分工程度、增强知识创新扩散等方式不断促进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使地区经济保持其竞争优势。然而国内外实证文献对产业集聚促进地区劳动率这一观点并未达成共识,且既有的实证研究很少考虑到产业协同对集聚效应的影响,这可能是其结论未能统一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产业集聚理论、外部性理论和产业协同理论基础上论证了产业协同条件下产业集聚会更好的促进地区劳动生产率增长,构建了协同性产业集聚效应计量经济模型,由于各产业特征不同分别建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三个计量经济模型。其中产业集聚度变量利用区位熵指数进行衡量,产业协同度变量通过建立山东省二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模型进行衡量。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6年至2011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eviews6.0分别对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三个计量模型进行面板回归,为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回归前对样本数据做了稳定性和协整性检验。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工业集聚系数显著为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系数显著为正;消费性服务业集聚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三个计量模型中二三产业协同度与产业集聚度乘积系数均显著性为正,表明山东省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推动了地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且山东省二三产业协同是各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的条件。 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山东省工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均产生了正向推动作用,验证了山东省产业集聚效应;第二,在山东省二三产业协同条件下工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消费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会更好发挥。因此,山东省各地区在借助产业集聚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时应注重产业间的协同发展,,通过支持和发展相关及支援型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最大。
【关键词】:集聚效应 产业协同 协同性产业集聚 产业复合系统协同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2.9;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0
- 1.1 研究的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7
- 1.3.1 产业集聚研究现状11-15
- 1.3.2 产业协同研究现状15-16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6-17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7-20
- 1.4.1 研究内容17-18
- 1.4.2 研究方法18-19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19-20
- 第2章 产业集聚基础理论分析20-31
- 2.1 产业集聚的形成条件20-23
- 2.1.1 宏观驱动因素20-22
- 2.1.2 中观驱动因素22-23
- 2.1.3 微观驱动因素23
- 2.2 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23-28
- 2.2.1 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24-25
- 2.2.2 产业集聚的负外部性25-28
- 2.3 协同视角下的产业集聚28-30
- 2.3.1 协同与产业协同28-29
- 2.3.2 协同性产业集聚的作用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协同性产业集聚效应模型设计31-38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31
- 3.2 计量模型的构建31-32
- 3.3 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32-34
- 3.4 产业协同的测度方法34-37
- 3.4.1 二三产业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4-36
- 3.4.2 第二产业系统有序度模型36
- 3.4.3 第三产业系统有序度模型36-37
- 3.4.4 二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协同性产业集聚效应实证研究38-64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38
- 4.2 山东省产业集聚度的实证分析38-42
- 4.2.1 山东省工业集聚度的测算38-39
- 4.2.2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39-41
- 4.2.3 山东省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41-42
- 4.3 山东省二三产业协同度的实证分析42-53
- 4.3.1 山东省第二产业系统有序度的测算及结果分析42-47
- 4.3.2 山东省第三产业系统有序度的测算及结果分析47-51
- 4.3.3 山东省二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测算及结果分析51-53
- 4.4 协同性产业集聚效应实证分析53-62
- 4.4.1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53-55
- 4.4.2 面板数据的检验分析55-58
- 4.4.3 回归结果及分析58-62
- 4.5 促进协同性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的对策建议62-63
- 4.6 本章小结63-64
-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锋;蒋瑞波;;浙江省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2期
2 毛江楠;温佩佩;杨丹萍;;基于CES模型的宁波服装产业集聚效应分析[J];经济论坛;2010年07期
3 张雪梅;;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08年08期
4 陆毅;李冬娅;方琦璐;陈熹;;产业集聚与企业规模——来自中国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08期
5 张华;梁进社;;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6 张小平;邓晓卫;焦军彩;;基于集聚效应的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04期
7 王光玲;吴学花;;中国制造业集聚对生产的贡献度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年17期
8 贺小莉;王洪武;朱磊;;基于面板数据的天津市工业集聚效应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04期
9 何雄浪;李国平;杨继瑞;;我国产业集聚原因的探讨——基于区域效应、集聚效应、空间成本的新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10 舒雨;;产业集聚 化而为鹏——成都工业发挥集聚效应[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4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政府研究室工贸处处长 陈万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N];河北日报;2010年
2 首席记者 刘长军;我市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N];盘锦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党涤寰 通讯员 李泽功 刘成华;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N];经济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胡细莺;产业集聚助推转型升级[N];珠海特区报;2010年
5 王成 钱从波;深圳建立模具产业集聚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樊万朝;仪征沿江迎来高新产业集聚热[N];新华日报;2007年
7 欣怡;张北:打造优势产业集聚经济区[N];中国特产报;2009年
8 光德;广西德保: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N];中华建筑报;2006年
9 李干荣邋姚秀峰;我市首家出口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揭牌[N];镇江日报;2008年
10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 卢永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乡企产业集聚[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荣;农业产业集聚的效应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袁海;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吴迪;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陈燕;闲置空间再生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5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6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李景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孙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雷;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3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6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7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8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9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10 金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69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6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