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碳汇渔业的运行机理及区域治理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4 08:18

  本文关键词:碳汇渔业的运行机理及区域治理效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碳汇渔业 运行机理 计量模型 区域治理 效应分析


【摘要】: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但后者同时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危机。为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永续发展,“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它表示一种用更少的自然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换取更大的物质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渔业的固碳功能逐渐被各国所认知。碳汇渔业则进一步发掘并定义了传统渔业具备的固碳能力。在国内,碳汇渔业近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发展。2011年初,我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在青岛成立。同年底,碳汇渔业与渔业低碳技术论坛在北京召开,40余位专家围绕该主题做了学术报告。且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提出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减少3.7%,到2015年比2010年减少17%”均对碳汇渔业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鼓励与指向。 本文的目的是,明确了渔业碳汇功能的条件下,定量探究渔业发挥碳汇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作用的量化表现。再进一步定量分析碳汇渔业的区域治理效应以及该治理效应对社会其他组织成员的潜在影响。并定性和定量讨论基于渔业碳汇作用的区域治理效应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它对如证券市场的区域发展内容的结构性影响。 主要研究方法有:(1)定量与定性结合法,定性分析碳汇渔业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及可行路径后,利用微积分与微观经济学构建碳汇渔业运行机理的数学模型进而推导出计量回归方程,利用实证数据定量分析影响渔业发挥碳汇功能的因素和区域治理效应,并利用Gordon-Schaefer模型阐述碳汇渔业与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2)跨学科分析法,渔业的固碳计算方法来自水产养殖学,根据海洋生物的固碳本质,结合渔业年产量利用直接碳汇核算法得出渔业年固碳量,然后作为解释变量被运用到经济学的实证分析中。(3)模型分析法,利用微观经济学与微积分,以碳汇交易市场为载体,设计并构建了碳汇渔业运行机理的数量模型来探究碳汇渔业运行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治理效应。(4)静态与动态结合法,前者被用于区域治理效应的分析之中,横向比较同一时间点选定的沿海省份来自捕捞业的排碳量;后者体现于,在计算得出近二十年选定区域的年碳汇量基础之上,对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动态变化的追踪分析。 创新地提出了如下的主要量化成果与结论,首先,渔业碳汇功能的发挥与水产品市场价格,从事渔业的劳动力数量,对渔业的固定资本投入,渔业综合技术水平,从事渔业生产经营厂商的市场集中度和碳汇交易的活跃程度呈正向关系,且定量得出来自渔业的年固碳量和掌握渔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投入以及对渔业的固定投资与水产品价格指数的数学关系。其次,在区域治理上,通过碳汇交易的碳价格P从不同于生物学科的角度对水产养殖业和海水捕捞业之间的产量关系作出了界定,碳交易还促进了海洋渔业内部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即:养殖业与捕捞业之间进行的碳交易数量和碳价格的变动使得交易双方从碳交易中获取的利益此消彼长。此外,,也指出碳汇交易对区域内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受到碳汇交易量的负向影响,并提出第三方(如政府)利用连续动态博弈来规范谈判协商双方的行为,从而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还通过Gordon-Schaefer模型说明了碳汇渔业与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相影响。 具有如下两方面的创新:第一,利用数学模型方法量化碳汇渔业的运行机理、推导计量回归方程,结合特定区域实证分析碳汇渔业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第二,对碳汇渔业进行区域治理效应的量化分析,并利用Gordon-Schaefer模型将碳汇渔业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联动起来。 最后从技术水平、固定投资、劳动力、水产品价格、产业链和国际经验借鉴等角度给出了若干促进碳汇渔业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碳汇交易市场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碳汇渔业 运行机理 计量模型 区域治理 效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6.4;X19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0 引言13-22
  • 0.1 研究背景13-14
  • 0.2 研究意义14-15
  • 0.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16
  • 0.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6-18
  •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2
  • 1 相关理论基础22-29
  • 1.1 微观经济学22-23
  • 1.1.1 供求定理22
  • 1.1.2 生产函数22-23
  • 1.2 区域经济学23-24
  • 1.2.1 区域资源环境23-24
  • 1.2.2 区域经济增长24
  • 1.3 区域治理理论24-26
  • 1.3.1 区域治理概述24-25
  • 1.3.2 外部效应原理25-26
  • 1.4 计量经济学26-27
  • 1.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6
  • 1.4.2 时间序列数据26-27
  • 1.5 海洋经济学和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27-29
  • 1.5.1 海洋区域经济27
  • 1.5.2 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27-29
  • 2 碳汇渔业的形成与发展29-37
  • 2.1 碳汇渔业产生的原因29-30
  • 2.1.1 必然性29
  • 2.1.2 外部因素的作用29-30
  • 2.2 碳汇渔业的发展状况30
  • 2.3 碳汇渔业的经济、环境特征30-31
  • 2.3.1 碳汇渔业与蓝色经济的联系30-31
  • 2.3.2 碳汇渔业对所涉区域的环境影响31
  • 2.4 未来持续发展碳汇渔业的可行路径31-34
  • 2.4.1 水生生物对碳的封存过程32-33
  • 2.4.2 食物链间接增汇过程33-34
  • 2.4.3 升级并改造海水养殖捕捞业的低碳技术34
  • 2.5 碳汇渔业不断发展的作用与影响34-37
  • 2.5.1 对低碳经济技术的深化34-35
  • 2.5.2 对碳汇渔业市场建设的启示35
  • 2.5.3 对碳汇渔业项目展开的影响35-36
  • 2.5.4 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相互作用36-37
  • 3 碳汇渔业运行机理的结构分析37-45
  • 3.1 碳汇渔业的运行方式与数学模型构建37-41
  • 3.1.1 传统渔业向碳汇渔业过渡的模型表现37-39
  • 3.1.2 碳汇渔业影响因素分析39-41
  • 3.2 碳汇渔业的计量模型推导41
  • 3.3 碳汇渔业运行机理的理论与实践差异41-43
  • 3.4 碳汇渔业运行机理的归纳及定性发展建议43-45
  • 3.4.1 碳汇渔业运行机理归纳43
  • 3.4.2 碳汇渔业未来发展的定性建议43-45
  • 4 基于实践要求对碳汇渔业研究对象、固碳方法的选择和计量经济实证分析45-58
  • 4.1 碳汇渔业研究对象的确定45-48
  • 4.1.1 海水养殖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45-46
  • 4.1.2 海洋渔业的固碳本质及固碳过程46-47
  • 4.1.3 适宜本文研究的固碳量化方法的选取47-48
  • 4.2 贝藻类产量实证数据的获得与固碳量的计算48-51
  • 4.2.1 1990-2011 年贝藻类的产量48-49
  • 4.2.2 1990-2011 年贝藻类的固碳总量49-51
  • 4.3 碳汇渔业运行机理的计量经济实证分析51-56
  • 4.3.1 碳汇渔业实证分析选定指标的数据处理51-53
  • 4.3.2 碳汇渔业运行机制的计量回归分析53-54
  • 4.3.3 计量实证结果的各项检验54-56
  • 4.4 碳汇渔业的环境功能与效益56-58
  • 5 碳汇渔业的区域治理效应分析58-82
  • 5.1 区域治理的概念界定与选取角度58-62
  • 5.1.1 区域治理的内涵与外延59-60
  • 5.1.2 适宜碳汇渔业研究的具体治理角度的选定60-62
  • 5.2 区域治理的特点和具体效应62-63
  • 5.2.1 区域治理的特征62-63
  • 5.2.2 区域治理效应、模式分类63
  • 5.3 碳汇渔业区域治理效应分析的特定区域选择63-65
  • 5.4 碳汇渔业的区域治理效应实证分析65-82
  • 5.4.1 沿海区域碳汇渔业治理效应概述65
  • 5.4.2 海洋捕捞渔船年二氧化碳排量的计算65-68
  • 5.4.3 养殖业和捕捞业之间碳汇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建立68-70
  • 5.4.4 基于养殖捕捞业碳交易市场的治理效应定量分析70-74
  • 5.4.5 碳汇渔业与沿海八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4-76
  • 5.4.6 碳汇渔业和沿海区域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联系76-78
  • 5.4.7 对碳汇渔业和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量化分析78-82
  • 6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2-88
  • 6.1 碳汇渔业运行机理归纳小结82-83
  • 6.2 碳汇渔业区域治理效应归纳小结83-84
  • 6.3 碳汇渔业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84-87
  • 6.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7-88
  • 参考文献88-91
  • 致谢91-92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2-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2 岳冬冬;;海带养殖结构变动与海藻养殖碳汇量核算的情景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2年04期

3 王化雨;赵亚欨;;浅析林业碳汇项目与碳汇交易市场的法律保障[J];法制与社会;2011年16期

4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年05期

5 于谨凯;张亚敏;;海藻养殖碳汇渔业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研究[J];河北渔业;2012年04期

6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7 刘晃;车轩;;中国水产养殖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初步研究[J];南方水产;2010年04期

8 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杨毅,李向阳;区域治理: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治理模式[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岳冬冬;王鲁民;;中国低碳渔业发展路径与阶段划分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969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969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