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可分离债券发行上市对标的股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8-19 20:01

  本文关键词:可分离债券发行上市对标的股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财经大学》 2009年

可分离债券发行上市对标的股票的影响

康斌鑫  

【摘要】: 分离交易可转债属于附认股权证公司债(Bond with Warrants or Warrant Bond)的范围。附认股权证公司债指公司债券附有认股权证,持有人依法享有在一定期间内按约定价格(执行价格)认购公司股票的权利,也就是债券加上认股权证的产品组合。附认股权证公司债与我们所熟悉的普通可转债都属于混合型证券(Hybrid Securities),它们介于股票与债券之间,是股票与债券以一定的方式结合的融资工具,兼具债券和股权融资特性。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分离交易可转债是一种新颖的融资工具。2006年5月7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将分离交易可转债列为上市公司再融资品种。自此,分离交易可转债进入了投资者的视线。从2006年11月马钢股份发行第一只可分离债券起,截至2008年7月中旬,我国已有18只可分离债券发行上市。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可分离债券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手段。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推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由于分离交易可转债推出时间较短,目前人们对其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国内以之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也较少。大部分学者着眼于可分离债券的定价研究,而对可分离债券的发行日效应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可分离债券发行前后标的股票价格的变化,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可分离债券发行前后标的股票的交易行为并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同时,试图发现可分离债券分离出的认股权证价格表现是否受标的股票价格的引导,是否会影响标的股票的价格表现,是否能发挥其价值发现的功能。这些研究结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者改进可分离债券的发行机制,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公平性,完善证券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的主线通过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对股价短期影响,即发行效应,以及认股权证与股票的长期关系的实证研究,然后对实证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及建议。本文由六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目的,以及整篇论文的架构。 第二章对可分离债券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评述。本文以可分离债券为研究对象,因此回顾有关资本结构和融资决策的理论大有裨益。首先介绍了西方学者和经济学家提出的资本结构理论,即“MM理论”,“代理成本理论”和“权衡理论”。然后对国内外可分离债券研究进行了介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得出在条款一致的前提下,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和可转换债券发行是等价的。国外学者研究还得出可分离债券的发行具有发行日效应,而且有显著正超额收益。最后对分离出去的认股权证与标的股票的关系进行研究综述,实证研究发现认股权证上市后能够降低标的股票的波动率,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权证和标的股票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而在我国市场并未得出一致结论。 第三章首先回顾了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历程。分离交易可转债,发源于美国,但随着权证市场逐渐发展成熟,分离交易可转债在美国市场上逐渐萎缩。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曾一度大量在海外市场发行分离型附认股权公司债,但进入90年代日本公司发行附认股权公司债日趋减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德国和香港的公司为降低公司债的利率,也开始发行附权证的公司债,但是其发行规模都较小。第三章第二部分对可分离债券的内涵及特征进行阐述,首先对可分离债券进行分类,然后对可分离债的基本条款和价值构成进行了介绍,最后将可分离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之间的区别进行比较。 第四章可分离债券实证研究框架设计主要介绍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事件研究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同时介绍研究对象的范围,研究数据的来源,取样的标准以及对其进行统计性描述。事件研究时选取了市场模型为正常收益的衡量模型,并决定对异常收益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在研究权证与标的股票关系时,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再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第五章为可分离债券的实证分析。首先用上一章所收集样本公司的数据计算出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然后对其作相关的统计检验,得出与国外研究一致的结论。在我国,可分离债券发行公告日和前一日存在正的超额收益,发行公告后两日存在负的超额收益。第二部分对权证与标的股票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发现除了个别权证价格序列平稳以外,所有的股票和权证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对其进行差分后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大多数标的股票价格对可分离债券分离出去权证价格的引导关系较为明显,部分标的股票价格对权证价格引导关系不显著,而权证价格对标的股票价格的引导关系不显著,这体现我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殊性。 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本章基于可分离债券的实证分析,得出:上市公司可分离债券的发行传递出上市公司正面的信息,可分离债券发行公告前后对标的股票股价只有较短时期影响。标的股票市场对认股权证在长期内是存在一定的引导关系的,这证实了认股权证虽然有时会有评论者们所说的炒作现象,但在长期内大多数权证还是和标的股票市场的表现相关的。我们也看到,同时也有部分权证的运行不受标的股票的影响,而遵循自身的运行规律,这说明权证市场确实存在过度投机现象。然而认股权证对标的股票市场的信息传递却不存在,也即权证的价值发现功能并未实现。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由于监管力度不严,炒作现象很严重,部分认股权证的价格与标的股票价格之间发生背离,并没有起到完善证券市场的作用。因此提出了推动分离交易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加强证券交易的监管、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意识等建议。 本文特点有几个方面,首先本文以股价的变动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可分离债券的发行效应,以及分离出去的认股权证与标的股票之间关系,为我国可分离债券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证券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本文选取包括至2008年7中旬所有已发行的可分离债券数据,时间跨度最大,数据最全、最新。第三,本文所得出的实证结果除验证了国外成熟市场的一些基本结论,也表现出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这种独特性源于我的证券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点。 由于可分离债券的发行从两年前才开始,本文选用16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可能由于样本数较小而导致得出结论有一定的偏差。今后对于可分离债券发行对标的资产影响的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和延长研究期限以及扩展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从而得出更合理和全面的结论。另外,可分离债券作为一种特殊的债券,使投资者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对于如何准确度量分离交易可转债的风险,防范、控制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内容摘要3-7
  • Abstract7-11
  • 1. 导论11-13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方法和文章的架构12-13
  • 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3-19
  • 2.1 关于资本结构的经典理论13-15
  • 2.2 国内外对可分离债券研究综述15-17
  • 2.3 认股权证与标的股票关系的研究综述17-19
  • 3.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与特征19-30
  • 3.1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展历程19-22
  • 3.1.1 分离交易可转债在国外的发展19-21
  • 3.1.2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在我国的发展21-22
  • 3.2 可分离债券的概述22-30
  • 3.2.1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涵义及分类22
  • 3.2.2 分离交易可转债要素及条款22-25
  • 3.2.3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价值构成25-28
  • 3.2.4 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与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区别28-30
  • 4. 分离交易可转债实证框架设计30-38
  • 4.1 研究方法设计30-37
  • 4.1.1 关于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效应的实证设计30-34
  • 4.1.2 关于可分离债券分离出的权证与标的股票的关系实证分析方法34-37
  • 4.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37-38
  • 4.2.1 样本选择37
  • 4.2.2 资料来源和数据处理37-38
  • 5. 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实证分析38-46
  • 5.1 可分离债券发行效应的实证结果及分析38-42
  • 5.1.1 可分离债券发行效应的图形分析38-39
  • 5.1.2 可分离债券发行效应的统计分析39-42
  • 5.2 认股权证与标的股票关系的实证结果及分析42-46
  • 5.2.1 权证价格及标的股票价格单位根检验结果42-44
  • 5.2.2 认股权证价格与标的股票价格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44-46
  • 6. 结论与建议思考46-51
  • 6.1 结论46-48
  • 6.1 建议48-50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50-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55
  • 致谢55-5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56-57
  • 附表57-6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军;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法律问题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房振明;王春峰;李晔;卢涛;;我国股票与权证市场之间的线性及非线性因果关系[J];系统工程;2006年07期

    2 刘洋;庄新田;;沪市认购权证与其标的股票价格走势的Granger因果检验[J];管理学报;2006年06期

    3 申隆;可转换债券投资价值及在股权分置中的投资机会分析[J];海南金融;2005年08期

    4 袁显平;柯大钢;;事件研究方法及其在金融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2006年10期

    5 易会文;;格兰杰因果检验用法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5期

    6 陈超,苏卫东;附认股权公司债初探[J];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09期

    7 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课题组;海外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的发展及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唐莉 张永娟;[N];上海证券报;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志宏;陈煜;王刚;;安徽省经济运行与电力消费关系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项立群;概率方法在一种期权定价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周金明;;基于连分式插值理论的非线性回归问题[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李彪,卢志红;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中的协整和ECM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方鸿;曹明华;;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收入水平的影响——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6 李光辉;王庆锋;;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7 赵双;林鸿;;四川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8 官琳琳;门可佩;;人均GDP时间序列模型及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9 金剑;苑长志;;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10 刘迎洲;位刚;卢恩双;袁志发;;杀虫剂毒力测定中试验数据生成模型和毒力指标估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敏;;动态交通影响下的公共停车场合理规模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春奎;曹玺;;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对中国(1985—2005)的经验分析[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郑宇;余文玉;;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4 石鹏飞;;报社经营利润及其最大化的确定[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后记[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郭洪晶;刘茂余;;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计量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方兰;李琎;;股票交易对货币宏观调控动态风险的实证分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朱磊;贺小莉;;天津粮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A];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安和平;;中国人口预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俊能;许振成;彭晓春;陈志良;;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胡绍雨;清洁发展目标下和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永华;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发展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树生;生存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周鹏;台湾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占国;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英;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园艺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新秀;豆粕期货套期保值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杨杰;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可转换债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6年08期

    2 王永;;附认股权公司债与可转换债券的期权特性及财务效应[J];财会月刊;2007年27期

    3 吴建环;赵君丽;;分离交易可转债及其投资策略[J];财会月刊;2007年27期

    4 汪大彬;苏伟豪;张华瑛;;浅析可转换公司债券信用评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S1期

    5 明胜;;上市公司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J];当代经济;2009年18期

    6 刘洋;;可转换债券与附认股权公司债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7 黄金琳;加快发展我国企业可转债市场[J];发展研究;2005年09期

    8 张京欣;;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及措施探讨[J];河北企业;2009年02期

    9 王冬年;;对中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发展路径的评析[J];经济与管理;2005年12期

    10 刘金全;唐立新;隋建利;;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8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胜;论我国可转换债券及其创新形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D];厦门大学;2006年

    2 林波;我国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3 鲁欣;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定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张恒;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罗维英;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券利益平衡机制的法律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6 蓝天;我国分离交易可转债投资风险和收益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光,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2 孙浩中;;认股权证投资风险分析:以宝钢权证为例[J];南方金融;2006年01期

    3 王立平,龙志和;基于Granger原因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评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李立;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分析[J];海南金融;2005年01期

    5 王承炜,吴冲锋;中国股市价格—交易量的线性及非线性因果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6 林凯;黄志刚;;基于公司资本定价模型的证券衍生资产——“认股权证”的理论价值修正[J];金融经济;2006年12期

    7 井百祥;孙伶俐;;认股权证定价实证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周建,李子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适用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陈明亮;;修正Black-Sholes权证定价理论假设条件的数值方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年02期

    10 于研,檀向球;配股行为对股价冲击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统计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耐;舒焕章;;股票债券发行的逆反效应[J];金融研究;1989年12期

    2 夏晶寒;;企业债券发行呼唤市场定价方式[J];浙江经济;2000年09期

    3 ;首届中国企业债券发行策略及国际经验分享研讨会成功举行[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年04期

    4 曾芳琴;;市场快讯[J];中国货币市场;2009年01期

    5 嵇芸;;市场快讯[J];中国货币市场;2010年01期

    6 石建民;我国国际债券发行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研究;1994年04期

    7 邓旭梅;企业债券发行兑付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研究;1996年05期

    8 苏建;抓住企业债券发行的商机[J];西部论丛;2003年05期

    9 ;企业债券发行缘何低迷[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43期

    10 ;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J];广西会计;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兴;;“公裕债券”的再发现与再补充[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2 孙智;李飞;黄忠;;法律视野下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的可行性初探[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3 王磊彬;;企业外部融资与长期市场低绩效:现象、研究模型与解释[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晓军;;金融资产计价与减值研究[A];北方省市自治区会计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爱;;“公裕债券”浅谈[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三辑)[C];2003年

    6 建设银行总行投资研究所课题组;王经训;;国际债券发行条件和风险研究[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2年度)[C];1992年

    7 ;中远集团发行20亿元企业债券[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14期-32期(2002年1月-2003年1月)[C];2002年

    8 安跃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孙中山在美洲发售的债券考述[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9 张广辉;周海燕;;浅谈企业筹资创新[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涌涛;;债券代理人及债券持有人会议机制和协议框架[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苗燕;[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郭凤琳;[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宋焱;[N];金融时报;2008年

    4 陈奇;[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宋焱;[N];金融时报;2007年

    6 周到;[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宋焱;[N];金融时报;2007年

    8 记者 刘晶;[N];延安日报;2009年

    9 记者 高国华;[N];金融时报;2010年

    10 记者 王艳伟;[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翌;流动性与资产定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2 马宗刚;巨灾风险债券定价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周虎;公司债券市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4 李曜;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D];上海财经大学;2000年

    5 谭地军;债券市场流动性:资产定价与流动性转移行为[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恺明;基于可违约价格的违约期权和债券的定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孝坤;东亚新兴企业债券市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于建忠;中国债券市场定价过程中的主体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李湛;中国企业债务结构和债务工具选择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杨少彬;中国企业债券融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宇;碳债券问题研究—发行及前景展望[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力平;基于整体长寿风险的长寿债券的设计与定价[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3 李飞鹏;信用评级与债券市场定价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4 白琴;基于信用评级角度对我国特殊债券[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曹曼丽;内蒙古地区企业类债券的联合风险定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艾洁兵;城投债券发行规模及风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陈佳乐;核证减排量(CERs)价格联动型债券设计与定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8 朱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债券理财业务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卢洁如;缓解市政债券融资信息不对称的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赵小叶;济南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融资管理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可分离债券发行上市对标的股票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8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98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7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