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BA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稳健性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EBA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稳健性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排放 极值边界分析(EBA) “稳健性”检验
【摘要】: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运用极值边界分析(the extreme bounds analysis,EBA)模型,拓展了Kaya恒等式,利用中国30个省际区域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省际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稳健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决算支出、产业结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客运量等6个因素对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显著影响,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调整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清洁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倡低碳生活,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这些建议为政府制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极值边界分析(EBA) “稳健性”检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045)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12YJA790135)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1040606M18)资助
【分类号】:F061.5;X196
【正文快照】: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工业品能耗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也急剧增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1亿t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34.78亿t标准煤,增长了6倍。“十二五”规划纲要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立平;管杰;张纪东;;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0年06期
2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3 孙昌龙;靳诺;张小雷;杜宏茹;;城市化不同演化阶段对碳排放的影响差异[J];地理科学;2013年03期
4 王立平,龙志和;中国市场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5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6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郭沛;张曙霄;王娟;;中国碳排放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基于中国第二产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2年08期
8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06期
9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3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4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孟祥健;;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郑家欢;吴志祥;;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10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5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Pr;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王耀鹏;中国粮食流通支持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商鹏鹏;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配套制度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国;迟诚;杨博琼;;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9年10期
2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3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秦耀辰;张丽君;鲁丰先;闫卫阳;王喜;;国外低碳城市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5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6 柴彦威;肖作鹏;刘志林;;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7期
7 姜磊;季民河;;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压力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8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9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艳玲;;出口贸易 谁在为碳排放买单?[J];化工管理;2010年03期
2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3 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11期
4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5 ;“波兹南谈判”中国首提使用“人均累积碳排放”[J];节能与环保;2009年02期
6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瑾湖;;羁绊低碳物流现象TOP10[J];中国储运;2010年03期
8 黎艳;;“绿色”的新引擎新动力[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10期
9 李涛;傅强;;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10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海;李爱军;;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比较[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垂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利用能源[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4 尹晓娜;王波;李冬;陈晓雨;;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源强计算方法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5 张锁江;周清;吕兴梅;何宏艳;;二氧化碳的捕集分离与减排技术[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闵庆文;;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工程途径[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盛洪;;用市场化节能减排[A];低碳经济与能源市场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美国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8%[A];2009年中国镁盐行业年会暨节能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齐敏;徐天祥;;山东省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赵旭东;代兵;;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文娟 通讯员 魏朝晖;菲尔创纳“节能经”成英国总部样板[N];宁波日报;2008年
2 记者王莉;“地球一小时”环保行动在华启动[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何建坤;中美碳排目标比较[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见习记者 刘书艳;森林“锁”碳:让地球自由呼吸[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5 科学新闻杂志社总编辑 贾鹤鹏;应当厘清节能与减排的关系[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储昭根;气候对弈 美国转身[N];中国经营报;2009年
7 李永群;围绕二氧化碳减排[N];中国煤炭报;2009年
8 本报通讯员 张勇;变废为宝 清洁城乡[N];三峡日报;2009年
9 记者 蒋丽英;苏州首笔“碳交易”成交[N];苏州日报;2009年
10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迎接绿色革命 促进绿色发展[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2 何艳秋;中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和地区分配的统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华玉妹;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李华楠;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路径选择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墨姗姗;我国省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2 刘志超;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3 王文昊;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徐思源;重庆市二氧化碳排放基准初步测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李海锋;基于演化博弈的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王玉凤;我国进出口贸易内涵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邓成科;湖南省能源类二氧化碳(CO_2)排放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郭鑫楠;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铁路建设项目二氧化碳排放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胡虎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效率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10 张佳丽;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03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10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