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理论研究与启示——以市场失灵理论为分析框架
本文关键词:施瓦茨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理论研究与启示——以市场失灵理论为分析框架
【摘要】:美国杜克大学的施瓦茨教授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囿于其属性与特点,极易出现信息失灵、理性失灵、责任失灵、委托代理失灵、激励失灵等市场失灵问题,也极易累积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事前和事后监管,来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和系统性风险最小化的监管目标。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的研究思路对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F091.3;F831.2;F832.39
【正文快照】: 美国杜克大学的史蒂文·L·施瓦茨(Steven L.Schwarcz)教授是杜克大学全球金融市场中心的创始主任,是最早开始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理论的学者之一。在2011年至2013年发表的几篇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文章中,他基于市场失灵理论,以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较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练达;韩瑞;;纠正市场失灵的第三种机制[J];财经科学;2008年06期
2 刘辉;市场失灵理论及其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8期
3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4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J];金融发展评论;2012年08期
5 斯蒂文·L.施瓦茨;许多奇;;影子银行监管:金融规制及其责任失灵[J];金融市场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跃中;;优先股、公司治理与产权结构效率[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杨亚达,徐虹;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季爱华;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李秀;吴斌;;企业不同控制权状态下监督成本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叶甲生;高峰;;中国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完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燕;;股票期权的法律与会计约束——伊利事件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白华英;论我国实行经理股票期权机制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白华英,杨亚妮;论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客观因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高远洋,高晓武,赵庆芝;企业是混合所有权下的企业[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彭浩;刘海建;陈默;;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代理问题实证研究[J];比较管理;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新途;邓启明;;资产专用性、声誉与企业财务契约自我履行:一项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赵海怡;李斌;;“产权”概念的法学辨析——兼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财产法律制度之比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齐明亮;;企业所有权理论:企业理论的新视角[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阮加;;企业的本质:以最后责任人为核心的契约集合[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荣华;;企业产权结构对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王佐发;;揭开公司面纱的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杨瑞龙;;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经济学逻辑[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9 汪洋;左慧;;高速公路企业剩余权配置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10 于潇;;美日公司治理模式差异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夏雪;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法制演变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品;开放式基金费用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江金锁;市场环境、实际控制人控制方式与负债治理效应[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岭松;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陈月生;中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莹玉;湖北省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建宏;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国际刑事法院授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白银;基于博弈分析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陆怡然;中小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李旭英;审计信息产权作用机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洪景玉;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基于湖南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罗旭虹;论大学决策权力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丁晓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赵书东;人本价值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控制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超,白莹;市场失灵与市场自矫正机制[J];财经科学;2004年05期
2 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年04期
3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4 姚德良;1933年~1999年峰回路转66年——美国金融创新与监管放松互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历程[J];数字财富;2004年02期
5 吴练达,王燕晓;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李志辉;樊莉;;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年11期
7 陈华;刘宁;;影子银行助推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及思考[J];中国财政;2010年20期
8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年14期
9 中国银监会课题组;王兆星;韩明智;王胜邦;;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三):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 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J];中国金融;2010年03期
10 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J];中国金融;2010年2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2 陈伟;刘明;林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形成模式与风险探讨[J];现代金融;2012年07期
3 ;解构中国影子银行[J];资本市场;2013年04期
4 刘满平;;科学对待影子银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5 张菲菲;;“影子银行”连累银行理财 规范透明是发展正途[J];中国金融家;2013年02期
6 李婷;;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及监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5期
7 张雄杰;;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J];商;2013年10期
8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5期
9 王雪玉;;中国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的不定时炸弹[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4期
10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3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5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6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平;争议影子银行:对舶来品不宜对号入座[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张茉楠;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N];经济参考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繁荣背后暗藏隐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影子银行”考验全球监管[N];新金融观察;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晗;影子银行系统助推次贷危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姜震;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马先先;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齐淼;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监管及比较[D];复旦大学;2011年
5 崔丹桔;影子银行监管的国际实践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3年
6 战宏;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徐静;影子银行及监管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郝婧雅;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法律规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9 乔静予;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10 吉祥;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7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1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