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
本文关键词: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
更多相关文章: 新经济地理学 政府干预 预期 产业集聚 要素流动 动态演化 政策引导 市场经济
【摘要】:政府干预在集聚经济中的作用一直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引入预期概念,可将政府行为内生化为个人或企业微观决策即要素空间流动的重要动因,进而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增强其对属于后发型的、非完全市场经济的我国产业集聚分析的解释力。既有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揭示了集聚产生的内生机制,认为基于微观经济主体自发行为的要素流动是集聚产生并强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假设经济主体是短视而被动的,这与现实中要素流动大多是基于预期下的优化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反差,经济主体并非被动地根据区域间当前的效用差异进行决策。预期分析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的融合,完善了空间宏观异质性形成的微观基础,揭示了预期对集聚的形成及其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个体预期内生于个体经济行为和集聚过程,从而证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17318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611081)
【分类号】:F061.5
【正文快照】: flowing based on microeconomic spontaneous behavior is the key to generate and strengthen theagglomerations.However,much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 assumes myopiceconomic agents,that is,the economic agents are assumed to ignore the future,b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毅夫;;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3 李世杰;胡国柳;高健;;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J];管理世界;2014年04期
4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6 姚枝仲,周素芳;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世界经济;2003年04期
7 梁琦;产业集聚的均衡性和稳定性[J];世界经济;2004年06期
8 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王缉慈;林涛;;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2期
5 张娟;李晓光;李淑颖;;财政支出对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8年06期
6 陈文江;周亚平;;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缉慈;林涛;;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张连城;韩蓓;;北京地区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阶段性特点的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周晓唯;张平;;区域经济差距成因的制度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6期
10 曾杰杰;聂影;杨红强;;基于省际角度的家具产业集聚内部动因的实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史晋川;林锦;王婷;;跨国采购合约、供应商准则与劳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种反思[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人力资本对城乡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涛;李廉水;;江苏省不同区域间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收入差距分析——以无锡市、泰州市、连云港市三个典型城市为例[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8 段誉;;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地区差异分析[A];保险、金融与经济周期——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0[C];2010年
9 赖景生;;新时期西部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对策[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冯菲;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赖s,
本文编号:1222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2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