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ESRE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分异 中原经济区
【摘要】: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时序特征方面,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状态,作用强度处于中度耦合的中等水平.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参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而环境有序度参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经济、社会系统有序度的提升对资源环境系统有所损害甚至牺牲.1995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从0.351 3升至0.434 9,耦合作用一直处在颉颃阶段.2空间分异方面,耦合协调度水平与综合协调度指数的空间分异类似,形成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耦合度与综合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差异较大,个别等级呈倒置状态.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作用因素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差异虽然对耦合度有影响但对整体耦合协调度影响不大.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50,41271144)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CJJ087)
【分类号】:F127;X196;F224
【正文快照】: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各地的经济社会事业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三化”进程中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研究“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ESRE)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鸣;柏玲;;广西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互动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2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3 方创琳;杨玉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系统的基本定律[J];干旱区地理;2006年01期
4 宋超山;马俊杰;杨风;马营;;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吕金兴;周忠学;;陕西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演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6 丁志伟;王发曾;;河南省城市-区域系统空间发展态势与布局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7 盛学良 ,董雅文 ,John Toon;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环境导报;2001年06期
8 罗建玲;王青;;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4期
9 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张莲;周玉娇;李恒;;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年10期
10 余瑞林;刘承良;熊剑平;曾菊新;;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升;;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与指标体系(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2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3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4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5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7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8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9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0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10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前;开关电源的协同控制理论及脉宽调制应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赵蔚;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成度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保灯;李佳蕾;潘妮;梁川;;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湿地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2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3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汪淳;李王鸣;;甬台温走廊城市布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5 曹小曙,阎小培;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2003年01期
6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7 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规划;2008年11期
8 赵佩佩;;城镇化的“误区”与“出路”——试论东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态势与导向[J];城市规划;2009年11期
9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10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谋军;贵州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类型研究——以遵义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s,
本文编号:1223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23724.html